11.首先要喚起孩子的興趣
強強的爸爸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教孩子什麼,總是先要喚起他的興趣,隻有在孩子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才能使教育有效。在教強強讀書之前,爸爸先給強強買來小人書和畫冊,然後繪聲繪色地講給他聽。
當強強年齡大一些的時候,隨著強強對讀書興趣的增加,一次爸爸說:“如果你認識了這些字,你就能明白這些故事了。”他用這種方式來激發強強的好奇心,或者幹脆不講給他聽,隻告訴他:“這個畫冊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沒時間給你講。”這樣一來,強強就有了一定要識字的想法。這時,爸爸就不失時機地教他識字。
爸爸還常和強強玩一種叫“留意看”的遊戲。當他們走過商店門口後,爸爸往往會問強強商店的櫥窗裏麵擺放了什麼東西,讓強強把他記得起來的物品說出來,說得越多越好。爸爸之所以這樣做,為的是培養強強集中注意力、觀察事物的習慣。有一次,爸爸帶著兩歲的強強進入一家賣兒童玩具的商店,強強居然對店員抱怨道:“這裏怎麼沒有《巴布工程師的賽車修理圖》,也沒有《巴布工程師的汽車修理工具圖》呀!”店員們大為驚奇,這麼小的孩子竟然清楚地知道兩幅大孩子常用畫冊的名稱。
12.不能不切實際地拔高
如果父母期望值過高,不小心就會表現出對兒童粗暴的一麵,這樣將會挫傷幼兒安全感、自信心及良好情感和品德的發展。父母對孩子關切、期待、激勵會有助於兒童自信心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及智力、語言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采取不關心,甚至拒絕或粗暴地對兒童正常需求不予滿足,不切實際的任意拔高都將會阻礙幼兒安全感、自信心及良好情感和品德的發展,不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
父母應根據孩子的發展隨時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問題,關愛、理解、尊重將是教育的主線。家長應當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論,改變急躁、催逼孩子的做法,了解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充分尊重兒童的人格,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做好第一任老師。身心健康應該是養育孩子和家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隻有讓快樂充滿了整個育兒過程,孩子才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媽媽才能夠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最理性的教育。
13.用愛促成大腦的最佳發育
不論是大人或小孩,人類的腦細胞數目基本是相同的,在100億個左右。頭腦的好壞差別,並不在於腦細胞的數目多寡,而是取決於腦細胞與腦細胞間的連接線的數目,以及其連接方式。如果你能看到人的腦組織,聰明人腦細胞間的連接就像一個茂密的小樹林,而愚笨的人腦細胞間的連接稀稀拉拉。
腦細胞與腦細胞間的連接從嬰兒一出生到3歲左右,大約已經有70%完成連接。因此,如果想要培育出聰明和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那麼就必須設法在3歲以前讓他腦細胞間的連接能更多、更順暢地完成。在這一重要的生命過程中,對寶寶的無限關愛有如春天的雨露。
14.孩子就是孩子
不管什麼年代,玩沙玩水玩泥巴,永遠是孩子們的最愛。現在的孩子,對很多高級昂貴的玩具隻有一分鍾的興趣,可是一見到沙坑和水坑,都會忍不住要跳進去,如果家長不怕弄髒,孩子能在裏麵玩很長時間,而且百玩不厭。其實孩子玩沙玩水,就是一種發展感官的學習,簡單的沙子和水,孩子們卻能有成百上千種玩法,還有什麼比這更能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呢?
此外,還要讓孩子多爬、多跑、多跳,多運動不僅增強體質,更能增加平衡感和運動感,這將有利於孩子今後高層次的感覺整合,運動多的孩子思維會更活躍。
當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旅遊的時候,可以常帶孩子到海邊去玩,這是因為海邊有利於形成地理概念。孩子在海邊拾貝殼,采海藻,捉螃蟹,或者掏海星玩,孩子們還可以在沙灘上做遊戲,如堆假山、鑿人工湖、修灣、築島等。
15.親近大自然
常有一些母親為孩子的一些壞毛病發愁。其實,這些不良行為是由於孩子的充沛精力沒有得到合適的使用造成的。如果父母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會有做不完的事情,這樣也就沒有心事幹“壞事”了。孩子走進大自然中去,不僅可以使他們身體健壯,而且會使他們精神飽滿。相反,如果孩子很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往往心情抑鬱,從而導致乖僻的性格。
倩倩家有個小庭院,媽媽幫她在裏麵栽了花草和馬鈴薯,從此倩倩堅持每天澆水、除草,細心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從中得到很大的樂趣。每年夏天,爸爸都要帶著女兒到山裏去野營,以便她開展研究,更加親近大自然。爸媽還不時帶她到原野漫步,觀察在草叢中的野花和小蟲的活動。
爺爺的家裏還養著小狗和小貓,倩倩為此總是喜歡到爺爺家裏去。孩子養小動物,就得時時給它們調食、喂水,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能力,還可培養孩子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