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親子依戀是道德成長的沃土(3 / 3)

寶寶和親人之間具有一種有親情相連的心理關係,親人自然成為寶寶尋求保護的首選目標。寶寶尋求大人的關愛是一種天然的愛的需求。當寶寶感到恐懼,到大人身邊尋求保護時,爸爸媽媽要有足夠的敏感,及時給予寶寶幫助。一個微笑、一個撫摩就可以安慰寶寶。不要因為在大人眼裏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對孩子麻木遲鈍,漠不關心。

不要覺得你的寶寶太依賴你會養成一種壞毛病,無法讓孩子學會獨立。其實不然,可以試著給寶寶發出“沒關係”的信號,讓他探索,等待他慢慢熟悉一個新的人物或環境。讓寶寶慢慢適應和接受“分離”。

9.適合於兒童的處理問題方式

在處理“違紀”問題時,先分清“違紀”行為屬於道德範疇還是習慣問題,並因此而采取不同的對策。如果涉及道德問題,應當確保和寶寶進行充分的談話,並讓寶寶明白為什麼說他的行為是錯的。鼓勵寶寶在遊戲中練習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能幫助孩子站在他人立場替人著想,也有助於孩子進行思考,形成獨立的看法。

見到寶寶有幫助或有利於群體中的其他個體的行為,要及時稱讚,作出合理的評論。假如寶寶把集體利益置於自身需要之上,應當稱讚和鼓勵他。對寶寶友好、公正和幫助他人的行為都要予以肯定。

在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注意形象性、榜樣性,而遊戲、故事是兒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在這個階段,家長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對孩子技能、技巧的特色培訓上,不要過早“定向”,而是應該充分發掘兒童各方麵的潛能,引導兒童去學習,先學做人,後學做事。

有時候孩子不順心,可能會拿媽媽撒氣,這是正常的。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和最親近的人發泄內心的壓力是很正常的事,發泄完了,孩子會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會更加愛媽媽。

10.先學做人,後學做事

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父母首先應該幫寶寶學做一個會吃、會睡、會走、會說的獨立人,學做一個適應環境的社會人,讓寶寶有更多的機會主動探索環境。簡言之,這段時期的教育必須圍繞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認真處理好孩子良好的或者不適當的行為,不論是對的還是錯的,一定要向孩子表達清楚。不要吝於給予語言及非語言的回應,如愉悅的表情、聲音等。待他大一點時,如有良好的表現,適度且明確的讚賞具有很大的增強作用,能鼓勵他更加的努力。做錯事時,要將你的處理規則清楚地傳達給孩子,並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一致地、確實地執行。然後告訴他媽媽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這樣,他既知道自己錯在哪,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