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途徑淺析
交流園地
作者:胡博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實現持續增長,人民幣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領域發回的作用和影響力也日益受到世界的關注。文章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現狀切入,分析其實現國際化的途徑,並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境外流通;貨幣政策改革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07-0169-03
1 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及現狀
國內外學者對於貨幣國際化的定義作出了非常豐富的詮釋,主流觀點認為,一種貨幣的國際化應當具備以下兩方麵特征:一是突破僅作為一國本幣使用範疇,廣泛地為其他國家所接受和使用;二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的流動中使用,其主要承擔交易媒介、價值尺度、貯藏手段等職能;三是上述貿易和金融活動中使用的人民幣應當達到一定規模。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初始階段並非國家政策設計的結果,相反,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人民幣走出中國一國經濟範疇,逐漸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有影響力的國際貨幣。
1.1 人民幣國際化現階段的特點在亞洲化
20世紀80年代,資本的跨國流動速度和規模空前,引發的貨幣金融危機不斷衝擊著國際貨幣體係,西方國家開始積極尋求建立新的治理模式,歐元的誕生和美元的回歸正是這一進程的表現。在亞洲,日元在“廣場協議”和亞洲金融危機打擊後逐漸喪失了地區國家信任。日元國際化失敗一是日本的金融體製本質上還是一種“美元金融依存”體製;二是日本政府隻注重歐洲日元市場和東京離岸金融市場的建設,忽視國內金融和資本市場的改革,同時,也沒有建設有利於日元國際化的地區環境。從日元失敗的教訓中不難看出,一國貨幣在成為國際貨幣之前,應當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這要求有足夠大經濟體量作為支撐,並能獲得區域國家的認可與支持。
在日元國際化式微的同時,中國崛起並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二的經濟體。中國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與東亞各國,特別是東盟國家建立了日益密切的經濟聯係。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努力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做法更是在地區國家中樹立了良好形象,也為人民幣走向亞洲其他國家樹立了信譽。中國的經濟發展從與地區國家密切的合作中受益,也為人民幣成為東亞地區國家普遍接受的貨幣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與平台。
1.2 人民幣向境外流動的主要途徑
目前,人民幣流向境外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四類:一是中國公民出境旅遊和探親帶動的境外人民幣消費。激增的中國公民出國旅行、消費行為給中國的鄰國以及周邊國家帶來了大量的人民幣消費行為;二是邊境貿易用於支付進口商品的費用。中國在向周邊國家出口大量工業製成品的同時,中國也從周邊國家進口工業原料、原件等,而人民幣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支付手段,也為周邊國家廣泛接受;三是由政府項目主導的境外投資以及民營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中國政府及企業在第三世界國家投入巨大。與之相伴隨的就是人民幣作為項目資金、直接投資在項目中得到使用;四是一些非法經濟活動也對人民幣向境外流動提供了需求。大陸居民在境外參加賭博、販毒、走私、洗錢等不法活動,使用人民幣兌換外幣,也使大量的人民幣流向境外。
1.3 當前人民幣國際流通的特點
由於中國實行較為嚴格的資本管製和相對穩定的彙率製度,使得人民幣的國際流通並沒有形成太大的空間。人民幣的國際流通特點主要有以下三方麵:
一是流通量較少。由於資本跨境流動有較為嚴格的監管,加上人民幣與外幣進行大額自由可兌換受到一定製約,實際上能夠成為國際支付手段和直接投資的人民幣數量並不多。
二是流通渠道仍以民間渠道為主。人民幣的國際流通仍缺乏有力地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導,目前主要依賴於個人的消費和投資行為。這樣的渠道,客觀上製約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規模和速度。
三是仍受到主要發達國家的排擠。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或國家聯盟與其他國家間的貿易和金融活動仍主要依賴美元、歐元等較成熟的國際貨幣進行結算。
2 中國的貨幣政策與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初期成效的取得更多得益於客觀上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外貿易的增長,但貨幣政策本身並未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作出清晰的設想與規劃。回顧之前的貨幣政策,與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內容大致涉及三個方麵:
2.1 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
目前,人民幣在資本項下並非完全可自由兌換,則由貿易途徑流通到境外的人民幣無法通過正常的投資模式回流到國內的資本市場。同樣,人民幣在境外也沒有一個成熟而健全的流通、生息機製和市場。因此,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正是為有相應人民幣融入融出需求的企業創造人民幣流通的平台,也可以使其持有的人民幣獲得合理、可預期的收益。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初步嚐試在2007年6月首隻人民幣債券登陸香港時才步入正軌。2008年7月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三定方案,新設立彙率司,其職能包括“根據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自此從市場和管理機構的層麵,這個十分必要的金融市場才算有了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