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無償獻血就能得到《獻血證》嗎?
答:每一位獻血者在無償獻血後都將獲得由血站發給的統一由國家衛生部製作的《無償獻血證》。《無償獻血證》既是獻血者榮譽的標誌,又是獻血者享受法定優惠待遇的主要憑證。《無償獻血證》上印有編號並加蓋采血單位公章。《無償獻血證》內記錄有獻血者的姓名、身份證號碼、曆次獻血的日期、獻血量、獻血地點、采血者簽名和采血單位采血專用章等信息。采血機構對每一份發放出的《無償獻血證》都有登記備案。當獻血者或其直係親屬需要用血時,出示《無償獻血證》是辦理優惠用血手續的主要憑證。
《無償獻血證》要妥善保管,不可塗改與轉讓他人。若不慎遺失,可憑獻血者的身份證前往采血單位查詢、補辦。
參加無償獻血後獻血者需要多長時間身體才能恢複?
答:獻血後,首先血漿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在12小時內會從正常的飲食和組織液滲透入血管而得到補充。其次,血漿蛋白質,一兩天內就能由肝髒加速合成,得到補充。最後,血小板、白細胞和紅細胞也能先後在1~2周內恢複到原有的水平。
所以,像許多國家規定的,兩次獻血的間隔期為2~3個月,對人體身體健康無損。我國規定兩次獻血的間隔期為6個月。
血液輸注前需要檢測哪些項目?
答:根據國家衛生部的現行法規規定,對血液和血液製品進行安全檢測的項目有:穀丙轉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艾滋病病毒抗體(HIV—Ab)、梅毒五大項和血型。
檢測血液的穀丙轉氨酶(ALT)有哪些臨床意義?
答:穀丙轉氨酶是參與肝髒代謝的一種酶,存在於肝細胞內。檢測穀丙轉氨酶可以從一個側麵反映整個肝細胞是否受到損害及損害程度。篩除穀丙轉氨酶升高的獻血者,則可以排除受到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獻血者。
檢測血液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原(HBsAg)有哪些臨床意義?
答:肝炎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以肝髒炎症和壞死病變為主,有甲乙丙丁戊五型,其中和獻血有關的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凡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原陽性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國內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中,絕大多數同時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原陽性,在數量上占人群10%~15%,因而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含肝炎病毒的體液或血液可通過輸血及血製品、集體預防接種、藥物注射等方式傳播。
檢測血液的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有哪些臨床意義?
答:雖然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在我國比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少,但在健康人群中抗HCV陽性可達0.7%~3.1%。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通過輸血而獲得,占輸血後肝炎中的90%。隨著獻血員篩選工作的加強、血製品的淨化和一次性注射器及針灸針的推廣,經注射傳播的比重本應有所下降,但由於篩選方法靈敏度的限製,以及注射毒品的傳播方式不容易在短期內消滅,今後丙型肝炎病毒經注射途徑傳播的方式將仍占主要地位。
血液的梅毒檢測有哪些臨床意義?
答:可以排除帶有梅毒病原體的血液,防止梅毒經過輸血途徑的傳播。
血液的保存溫度是多少?
答:全血、紅細胞係列品種的儲存溫度是2~6℃。
血小板的儲存溫度是20~24℃。
血漿、冷沉澱的儲存溫度是低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