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艾滋病?
答:艾滋病是一種嚴重傳染病。它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是80年代初才被人們發現與認識的,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侵入人體後,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使人體發生多種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腫瘤,最後導致被感染者死亡。1981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ichelael D.Gottlieb醫生向亞特蘭大疾病控製中心(CDC)報告了一種可以嚴重損害患者免疫係統,使患者出現條件感染或惡性腫瘤的疾病。1981年6月5日,他的報告以《卡氏肺囊蟲肺炎—洛杉磯》為題刊登在美國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報》第三十卷第二十一期上。1982年9月,美國疾病控製中心將這種疾病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縮寫為AIDS,即艾滋病。
在AIDS這個病名出現時,它的中文翻譯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小插曲:通常在英文人和物的名稱翻譯成中文時,多采用“音譯法”,即找漢語的字、詞中發音相同、相近的字、詞進行翻譯。起初AIDS就被翻譯成了“愛滋”。在當時就有不少人將“愛滋”與“愛”聯係了起來,這造成部分公眾的誤解,認為艾滋病是因為愛而產生的疾病。後來經過專家討論,為避免對公眾造成誤導,便將“愛滋”改寫成了“艾滋”,並獲得了公眾的認同,所以現在“艾”已完全替代了“愛”,在國家的正式文件和學術報告裏通常都用“艾滋病”來表述。AIDS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目前還沒有治愈的藥物和方法,但可以預防。
為什麼艾滋病又稱作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答: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為艾滋病的醫學專業名稱,這個命名表達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其中包含了艾滋病的三個明確定義:(1)獲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麵是後天獲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2)免疫缺陷:表示在發病機理方麵,主要是造成人體免疫係統的損傷而導致免疫係統的防護功能減低、喪失。(3)綜合征:表示在臨床症狀方麵,由於免疫缺陷導致的各個係統的機會性感染、腫瘤而出現的複雜症狀群。
什麼是艾滋病病毒(HIV)?
答:可以使人或生物感染上傳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稱為傳染性病原體。已知的傳染性病原體有病毒、細菌、原蟲和真菌。艾滋病就是由一種稱之為艾滋病病毒的病毒引起的傳染病。1983年和1984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先後從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結中分離到了一種新的病毒HIVI,並研究證實這種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體。1986年7月,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決定將這種病毒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deficiency Virus)”,即艾滋病病毒,縮寫為HIV。HIV屬於逆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靈長類免疫缺陷亞屬。現已證實HIV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它們又有各自的亞型。不同地區流行的亞型不同,同一亞型在不同地區也存在一定差異。HIV能與人類具有CD4+受體的細胞結合而使之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艾滋病患者有什麼不同?
答:兩者有所不同。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當一個人已經受到HIV的感染後,血液檢查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但還沒有發病,在外表或體內情況均與常人無異,這時期的人被稱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患者:當一個人已經受到HIV的感染,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臨床上出現條件性感染或惡性腫瘤者,就可以算是艾滋病患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