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剛剛走出校門踏上社會的年輕人,麵對這個喧囂紛擾的社會和大變革時機,常常會感到迷惑、茫然和不安。有的人可能覺得自己初來乍到,無權無錢,地位如此渺小;有的人可能覺得自己隻會理論,實踐太少,能力實在有限……他們對如何在這個社會上站住腳表現得沒有信心。實際上,社會的大海並不是那麼深不可測,初步掌握些社交心理和社交技巧,有助於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
一、朋友多了路好走
問:我不要太多的朋友,樣樣事都得靠自己。這是你的朋友觀嗎?
答:不是。有好的人緣多好,多個朋友多條路嘛。
孩子是幼苗,父母就是最好的園丁。要想讓每一棵幼苗都茁壯成長並不容易,因為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是獨生子,因此大家對他寵愛有加,什麼事情都順著他的意願去做。但是朋友慢慢發現,這個孩子已經養成了自私的壞習慣,對周圍的人缺乏愛,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
我那位朋友為了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想了好多辦法,試圖改變他的這些不良習慣,但每次都是收效甚微。
一天,這個小男孩跟隨爸爸回鄉下老家看望爺爺。爺爺知道這個情況後,把他領到一個山穀中,讓他對著周圍的群山大聲喊:“你好!”山穀回應:“你好!你好!”爺爺又讓這個小男孩使勁喊:“我愛你!”不用說,山穀也回應道:“我愛你!我愛你!”小男孩驚奇地問爺爺這是為什麼,爺爺撫摸著他的頭,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要記住,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會落在他的臉上。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你把別人當成你的朋友,別人才能把你當成他的朋友。”小男孩朦朦朧朧地明白了這個大道理。
想要得到朋友,你就得把別人當成朋友。想要在你需要幫忙的時候有朋友拉你一把,你平時就應該在別人困難的時候伸出友誼之手。
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
“朋友”是一個人的巨大財富。有了它,你在事業發展上才會順利,你在生活上才會如意。但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你的辛勤努力耕耘出來的。
每個人都要珍惜朋友給予自己的關懷和幫助,尤其要十分珍惜自己在困境中得到的關懷和幫助,並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視幫助者為真正的朋友、最好的朋友。
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當初,馬克思潛心創立政治經濟學,那段時間也是他最困難的時期。為了讓馬克思的研究和學說能夠繼續進行下去,恩格斯經常盡其所能解決他經濟上的問題。在恩格斯不斷的物質和精神支持下,馬克思的《資本論》終於出版問世。
對於恩格斯的所作所為,馬克思當然十分感激。這兩位思想巨人,互勉互勵,患難與共長達40年之久。
有時,幫助別人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幫助,簡單的舉手之勞或表示關懷的話語,就能讓別人產生久久的激動。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一碗水,一句話,足以如春風化雨般暖人心田。
想要多個朋友,不僅要懂得幫助別人,更要懂得感受別人對你的幫助。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最是微妙不過,對於別人的好意或幫助,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冷漠處之,因此而生出種種怨恨來也是可能的。
靜思一下,便可窺探其中的道理,我們應該以一顆感恩的心去麵對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影響的世界裏,每一個人的存在和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對其他人產生影響。給別人一個微笑,別人可能回你一個驚喜。沒有朋友的人是最可悲的,因為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感到心安。
二、人際交往有原則
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順其自然就好,不要考慮得太多了。
答:不是這樣的,這還是有技巧的。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了,人與人接觸的麵也越來越廣了,其中的人際關係也是一種學問。人際交往要注意把握好一些心理學上和實際操作中的原則。
有幾點關於心理學上的原則必須遵守,這樣才能把人際關係處理好。第一:要充分尊重對方內心的秘密或隱私;第二:會話交談時,目光要注視對方;第三:在聽到對方的內心秘密後,不要把內容泄露給他人;第四:不在背後批評別人,保住對方的麵子。
而在實際生活的人際交往中,有幾點很有操作性的原則更要重視:
☆重視別人的名字
有一家咖啡店的女主人,每天能記住七八個來店裏休息、娛樂的顧客的姓名和長相,幾年下來,她記住了上千名顧客的姓名和容貌。對一些時隔很久又來光顧的顧客,她能叫出他們的姓名,使他們感到又驚喜又親切。“啊,您記住了我的名字,真令人高興!”人們對自己的姓名都看得很重要,記住人家的名字,而且能很輕易地叫出來,等於給了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讚美,讓人覺得有一種被重視之感。因為這個原因,有很多人都願意光顧這家咖啡店。但是,對別人的名字要注意適度把握。有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初次相會,10分鍾的交談中6次稱呼女士的名字,結果第一次約會也成了最後一次約會。這位女士後來是這樣評價那位男士的:“親切而不莊重,看上去不誠實,給人的好印象太過分了。”
☆重視會話的氣氛
人際溝通還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會話氣氛。要造成良好的會話氣氛,必須把握以下四條準則:第一:說話方式要積極和明確;第二:必要時對他人的話加以讚許或首肯;第三:適時適當地提出一兩個問題,給別人以某種暗示;第四:傾聽對方交談時,適當地予以反饋(例如,前傾的姿勢,表示注意的視線,點頭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