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選注
對雨
卷簾聊舉目,露濕草綿綿。
古岫披雲毳①,空庭織碎煙。
水紅愁不起②,風線重難牽③。
盡日扶犁叟,往來江樹前。
【注釋】
①岫(xiù):峰巒。毳(cuì):鳥獸細毛,雲毳喻薄雲。
②水紅:水草名,亦稱水葓。
③風線:謂雨絲。
【題解】
王琦《李太白文集》卷三十“詩文拾遺”自《文苑英華》錄《對雨》等五律數首。《唐詩紀事》卷十八引楊天惠《彰明逸事》雲:“時太白年齒方少,英氣溢發,諸為詩文甚多,微類《宮中行樂詞》體。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雖頗體弱,然短羽褵褷,已有鳳雛態。淳化中,縣令楊遂為之引,謂為少作可也。”王琦《李太白年譜》引用以上文字後加按語雲:“疑《文苑英華》所載五律數首或即是歟?”楊天惠,北宋人,哲宗元符二年(1099)曾為彰明縣令,去唐未遠;其所著《彰明遺事》的材料為訪求邑人所得,當非無稽之談。五律為唐時科舉應試規定體裁,少年習作,多自五律始。《對雨》數首,體格稍弱,王琦以為即李白少作,是有道理的。李白曾自稱“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贈張相鎬》)。他的創作活動,大約開始於十五歲,即開元三年(715)前後。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①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②,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注釋】
①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四川江油縣。有大明寺,李白曾讀書於此。
②“野竹”句:謂野竹時見於青靄之中。
【題解】
開元六年(718)作於戴天山。《唐詩紀事》卷十八引楊天惠《彰明遺事》,謂白少時“隱居戴天大匡山,往來旁郡,依潼江趙征君蕤,從學歲餘,去遊成都”。李白初遊成都在開元八年,逆推可知他隱居戴天山時間。此詩是李白蜀中時期五律佳作。王夫之評雲:“全不添入情事,隻拈死不遇二字,愈死愈活。”(《唐詩評選》)
登錦城散花樓①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②,春江繞雙流③。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注釋】
①錦城:亦稱錦裏、錦官城。《華陽國誌》卷三:“錦工織錦濯其江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裏也。”錦城舊址在今成都百花潭公園一帶,其城至東晉、南朝猶存。此處以錦城代成都。散花樓,在成都摩訶池上,隋末蜀王楊秀所建,今不存。
②三峽:即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四川奉節至湖北宜昌之間。
③雙流:即今成都市雙流縣,以夾郫江、流江之間而得名。
【題解】
開元八年(720)初遊成都時作。本年春正月,宰相蘇頲罷為禮部尚書,旋出為益州(即成都)大都督長史,白曾於途中謁見。此次出遊成都,一為遊曆,二為幹謁。幹謁未成,故有極目散憂之句。
上李邕①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②。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③,丈夫未可輕年少④。
【注釋】
①李邕:字太和,江夏(今湖北武昌人。開元六年末任渝州(今重慶))刺史。天寶時為北海(今山東益都)太守,人稱李北海,以書法、文章名於天下,喜汲引下士。天寶六載為李林甫所害。
②“大鵬”二句:用《莊子·逍遙遊》典。《逍遙遊》:“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③宣父:即孔子。唐貞觀年間曾下詔尊孔子為宣父。《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④丈夫:稱年尊長者,此指李邕。
【題解】
開元八年作於渝州。此詩今人多以為是李白天寶出朝後於北海謁李邕時作。細讀此詩,頗不倫。出朝之後,李白已四十多歲,不應當自稱“年少”。且已受玄宗隆遇,李邕不至於對他輕慢。此詩必為少作無疑。開元六年末,李邕由括州員外司馬調任渝州刺史事,見於《通鑒》,而兩唐書《李邕傳》不載,故今人多未留意。開元八年李白有渝州之行,於考察李白行蹤有重要意義。
冬日歸舊山①
未洗染塵纓②,歸來芳草平③。一條滕徑綠,萬點雪峰晴。地冷葉先盡,穀寒雲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白犬離村吠,蒼苔上壁生。穿廚孤雉過,臨屋舊猿鳴。木落禽巢在,籬疏獸路成。拂床蒼鼠走,倒篋素魚驚④。洗硯修良策,敲鬆擬素貞⑤。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⑥。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