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回歸正常的生活規律(2)(1 / 3)

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清代醫家陸九芝說:“自逸病之不講,而世隻知有勞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為病,正不少也。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與勞相反。”《內經》所提到的“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即指過度安逸而言。《抱樸子·極言》亦強調:“坐不至久,臥不及疲。”

切勿久臥。睡眠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我國曆代醫家非常重視睡眠,並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凡睡要適可而止,則寧神氣促,大為有益,多臥則身體軟弱,誌氣昏墜。”適當的躺臥可使人體休息,肌肉放鬆,有助於恢複疲勞,但臥床過久,會使人氣血滯阻,損傷髒腑。睡眠不可少,但並非是睡得越多越好。有人作過研究,每晚睡眠不足4小時的成人其死亡率比每晚睡七、八小時的人死亡率要高80%,每晚睡眠超過12小時的人其死亡率要比每晚睡七、八小時的人也高80%。可見,隻有適量的睡眠才能達到寧神養氣、確保健康的目的。

切勿久坐。久坐易傷脾損心,氣滯血瘀,引起腸胃積滯而使髒腑氣機不暢,消化不良,氣短乏力,動則汗出等症。久坐可形成肌肉瘦弱,臀部皮膚分泌腺常受堵塞而易生疥瘡、毛囊炎。此外,久坐還易得頸椎病、肩周炎和冠心病。因此,長期伏案的腦力勞動者要經常鍛煉,注意全身活動。

《千金翼方·養老大例》指出:“行住坐臥,言談語笑,寢室造次之間,能行不安失者,則可延年益壽矣。”可見,行、立、坐、臥等方麵的勞逸適度是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之一。要做到勞逸適度,就要學會多種形式的休息。休息可分為靜式休息和文化式休息兩大類。靜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另外還有“閉目養神”和“打盹”,對老年人尤為適宜。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指出“坐而假寐,醒時彌覺神清氣爽,較之就枕而臥,更為有益。”文化式休息主要是指文體活動,可根據不同人的愛好自行選擇不同方式。如:聽相聲,聽音樂,看戲劇,下棋,散步,賞花,觀景、觀魚,賦詩,作畫,打太極拳,談天說地,論古喻今等。總之,動靜結合為宜,要達到既休息,又娛樂的目的;隻有會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學習,做到精神飽滿,使生活充滿樂趣。

神奇的睡眠養生法

自古以來,我國的醫學家、養生家都把睡眠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養生方法。孔子告誡人們:“食不語,寢不言”、“寐不屍”(即不宜仰臥而睡)。《黃帝內經》提出順應四時的睡眠主張,要求人們在春夏應“夜臥早起”,秋季要“早臥早起”,冬季要“早臥晚起”。

曆代養生家給我們總結了許多睡眠養生的寶貴經驗,如“凡踵至適可而止,則神氣充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誌氣昏墜。”“飲食勿仰臥,食後勿就寢,夜臥勿覆其頭,臥訖勿張口”。“寢息失時,傷也”。五代時的著名華山道士陳摶以“善睡”而名揚四海,人稱“睡仙”。據《宋史·陳摶傳》記載,陳摶在華山雲台觀修道時,“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其實陳摶的“睡”與常人迥然不同,那是一種高深的內丹修煉法——睡功。《天仙道戒須知》記載了陳摶的睡法:“側左者,曲其左肱,以手心墊麵。開其大指、食指。以左耳在大拇指、食指開空之處,則耳竅留空矣。伸直腰背,曲彎左股,達其坤腹(小肚子),泰然安貼於褥際,直安右股於左足腳側,以右手心對臍輪……”後世稱這種睡功為“希夷睡”,希夷乃陳摶之號。陳傳活了118歲,這與他那高深的睡功有密切關係。

祖國醫學認為,正常人白天陽氣旺盛,故人白天精力充沛。到了夜晚,人的陽氣漸衰,陰氣相對亢盛,故人精力不足,感到疲勞,需要睡眠休息。在睡眠過程中,人體的精氣內守於五髒,氣血流通變緩,代謝過程減弱。通過睡眠,可使人的精、氣、神得以保藏和補充,使五髒得以休息,陰陽得以協調,從而增進機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