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冷戰後的地區衝突問題(1 / 3)

冷戰結束以後,美蘇對峙結束,全球範圍內爆發世界大戰的因素消除。但是世界並未太平,一些新的地區衝突和地區戰爭頻繁爆發,迅速蔓延,如中東阿以衝突、南亞印巴克什米爾問題、朝鮮半島問題、海灣戰爭和海灣危機等。這些地區衝突與危機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產生了極大的威脅。這些地區衝突和危機的爆發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曆史背景和複雜的現實因素。

一、中東阿以衝突

中東阿以衝突是指中東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矛盾的實質是領土問題,其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是核心。雙方的領土爭端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19世紀初,猶太複國主義興起,寄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湧向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托管地,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首府。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由於英軍無法控製巴勒斯坦局勢,宣布從巴勒斯坦撤走,並將這一問題提交聯合國。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把總麵積為2.6萬多平方公裏的巴勒斯坦領土一分為二,14477平方公裏劃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11655平方公裏劃給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並將耶路撒冷暫定為“國際城市”,即歸屬未定。而阿拉伯聯盟宣布,它不承認在巴勒斯坦建立的猶太國家,並將動員聯盟成員幹預巴勒斯坦的局勢。而這一時期,猶太人也在各地不斷發動武裝襲擊。中東地區開始陷入衝突。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布成立,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發的阿以戰爭中,以色列吞並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並強行占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占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裏。埃及控製了加沙地帶。巴勒斯坦國沒有建成。70多萬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戰爭於6月11日結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達6.57萬平方公裏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萬阿拉伯人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並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在這次反擊以色列侵略的戰爭中,埃及於6月6日宣布停止蘇伊士運河航運。在蘇、美兩個超級大國操縱下,聯合國安理會在同年6月7日和8日兩次通過停火決議,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在喪失大片土地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無條件停火。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又占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裏寬的狹長地帶。

根據1978年埃以達成的戴維營協議,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蘭高地的一部分退還給敘利亞,但繼續占領戈蘭高地其餘的7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並於1981年宣布將其並吞。

近幾年來,以色列在它所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而阿拉伯國家一直要求以色列遵照聯合國安理會於1967年和1973年分別通過的242號和338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停止在被占領土上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撤出1967年占領的領土。

長期以來,巴勒斯坦人民從未放棄建立獨立國家的鬥爭。1988年11月,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十九次特別會議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國,定都耶路撒冷,並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承認。

冷戰結束以後,中東和平進程又起波瀾。1991年的馬德裏中東和會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成為巴以談判乃至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的基礎。巴方堅持“以土地換和平”,歸還被戰領土,實現巴勒斯坦人自治,然後才與以色列簽訂和約;以色列則要求先承認以色列,進而實現“以和平換和平”,拒不歸還所占領土。雙方僵持不下,談判毫無進展。1992年,拉賓出任以色列總理。拉賓在中東和平進程上,采取了較為靈活的措施,接受了安理會關於中東實現和平的決議。1993年,巴以雙方就加沙一傑裏科自治方案達成奧斯陸和平協議,巴以相互正式承認對方。這成為中東和平進程的第一個重大突破。1994年5月,以色列正式從加沙和傑裏科地區撤軍,巴勒斯坦人成立了以阿拉法特為首的自治政權。1994年7月,約旦與以色列簽署了《華盛頓宣言》,正式結束了兩國長期的敵對狀態,這是中東和平進程的又一個重大進展。但是,1995年11月,以色列總理拉賓不幸遇刺身亡,中東和平進程遇到嚴重挫折。1996年,一向主張強硬政策的右翼集團領袖內塔尼亞胡當選為以色列新總理,他的強硬立場給中東和平進程再度蒙上了陰影。1998年10月,巴以簽署關於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重新部署的懷以協議,但內塔尼亞胡政府對該協議的執行一拖再拖,中東和平進程沒有取得任何進展。1999年,巴拉克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後,采取了一些積極政策,開放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釋放部分在押的巴勒斯坦人。這些積極的舉動使原本陷入僵局的中東和平進程出現了新的轉機。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仍然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雙方之間的矛盾衝突仍然不斷。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衝突。2001年3月,沙龍當選為以色列新總理,執行了強硬政策。沙龍政府基本上否定了前總理巴拉克推進和平進程的做法,提出了解決以巴衝突“五原則”,強調不惜訴諸武力來“確保全體以色列人民的安全”,推行“定點清除”政策,不斷暗殺巴勒斯坦派別領導人。2001年,中東和平進程沒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進展。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後,以色列沙龍當局借機扯起“反恐”大旗,將巴方反對以色列占領的鬥爭劃入“恐怖主義”行列,再次擴大了對巴軍事打擊的規模,在巴激進組織製造一係列針對以色列人的爆炸襲擊事件後,沙龍政府的強硬政策愈走愈遠。以色列政府為了打擊、抑製巴激進組織的自殺性爆炸襲擊活動,先後發動了“防衛牆”和“堅定之路”軍事行動,占領了約旦河西岸7座巴控城市,共抓捕了3500餘名巴武裝人員,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由於以政府對巴方過分使用武力,巴激進組織的反以情緒不斷高漲,包括哈馬斯在內的巴激進組織不斷在以境內從事自殺性爆炸活動,報複與反報複演變成惡性循環,使以巴對抗愈演愈烈。以巴和談前景不容樂觀。

二、朝鮮半島問題

二戰結束前夕的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中達成秘密協議,決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出兵朝鮮半島對日作戰,由蘇聯紅軍占領朝鮮半島北部,美國軍隊則進駐半島南部。1945年8月15日,在半島實行36年殖民統治的日本宣布投降。此後3年期間,南北雙方試圖建立一個統一政府,並為此作出了種種努力。但在當時這一願望不可能實現的情況下,南北雙方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分別於1948年8月和9月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使朝鮮半島的分裂成了現實。1950年6月25日,試圖以武力統一半島的朝鮮戰爭爆發。雙方在較為複雜的國際背景下,以三八線為界進行拉鋸戰,最終交戰雙方在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協議,朝鮮戰爭結束。三八線成為朝鮮半島的軍事分界線,更成為朝鮮半島南北方人民不可逾越的鴻溝。

90年代初,隨著美蘇抗衡的兩極格局的崩潰,東北亞地區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新的調整,北南朝鮮之間的對話氣氛也隨之加強。1991年,朝鮮北南雙方簽署了緩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的和解文件,為結束長達47年之久的朝鮮半島冷戰狀態掀開了曆史性的一頁。但隨後局勢的發展並沒有像人們預計的那麼樂觀。1993年,圍繞著朝鮮核設施問題爆發了朝鮮半島核危機。朝鮮一度聲言要退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而美國則試圖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製裁朝鮮的決議,並曾設想利用軍事力量打擊朝鮮的核設施。在中國等有關各方的調解下,1994年,美國和朝鮮簽署了有關建立“朝鮮能源開發組織”(KEDO),通過國際資助協助朝鮮和平利用核能以及讓朝鮮的核能發展接受國際監督的框架協議。朝鮮半島的能源危機暫時告一段落。克林頓政府的朝鮮政策主張施壓和談判並舉。雖然從1999年9月開始的美朝導彈談判一直沒有能夠說服朝鮮放棄其導彈計劃,但畢竟對遏止導彈危機的進一步惡化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美朝間的導彈談判對於促進有關各方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論保留了溝通渠道。

2000年4-5月,美國前國防部長佩裏訪問了朝鮮、韓國及其周邊國家。2000年8月,“佩裏報告”正式發表。該報告強調朝鮮的導彈發展計劃是對美國和朝鮮鄰國的威脅,美國不能接受;對於如何解決朝鮮的導彈問題,報告支持韓國總統金大中所奉行的“陽光政策”,主張美朝繼續就導彈和核問題進行對話,並同時要求美國政府對朝鮮采取接觸政策。“佩裏報告”反映了克林頓政府朝鮮政策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