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2 / 3)

森林大麵積地迅速消失,其後果是嚴重的。由於熱帶森林是物種的主要繁殖基地,因此,它的減少不僅會降低自身調節氣候、涵養水分的能力,有可能改變熱帶雨季的周期,造成洪水泛濫,而且也會加快許多物種消失的速度。

發達國家的森林麵積現在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而且略有增加,但其森林的生命力卻大麵積地受到大氣汙染的損害。空氣汙染所造成的酸雨,已給大片的水源和森林造成無法挽回的侵害。在歐洲,1988年完全健康的樹占69%,到1995年則下降到39%。

2.耕地減少和土壤劣化加速

聯合國在1996年6月17日世界抗荒漠化及幹旱日宣布,當前世界荒漠化仍在加劇,全球有12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全球可用於農耕的土地正在減少。原因有3個:(1)工業化和城市規模的擴大;(2)環境汙染;(3)濫用耕地。

在聯合國的250名土壤專家的協助下,聯合國糧農組織北美地區事務所1993年作了這樣的預測:每年世界上有相當於愛爾蘭國土麵積的708萬公頃耕地消失。在今後的20年,將有相當於阿拉斯加麵積的1.4億公頃土地喪失農業價值。現在,已有相當於西歐麵積的3.05億公頃耕地受人為因素的劣化危害,有相當於澳大利亞麵積的9.1億公頃農田受到中等程度的劣化。造成劣化的原因是:(1)過度放牧;(2)不良的上地耕作和管理;(3)森林砍伐。

灌溉方法不當是一種常見的不良耕作方式。設計不當的灌溉係統會增加土壤的含鹽量,而從河流和湖泊過量抽水,會使整片地區變成沙漠。其實,土地的鹽漬化也就是一種荒漠化。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字,全球2.5億公頃可灌溉的土地中,有20%已鹽堿化了。這些土地主要集中在幹旱和半幹旱地區。

3.水資源的短缺和汙染

從廣義上講,水資源是指可以為人們所用的水源,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土壤的水分、冰川和大氣中的水氣。但是,在這些水分中,有97.5%是存在於海洋、內陸鹹水湖和地下盆地的鹹水。這些水在目前的條件下,還很難被人們利用。因此,從狹義上說,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淡水資源,它僅占世界總水量的2%,而這些淡水資源的70%又存在於南北極,22.4%分布在很難開發的地下深處,還有一部分存在於土壤、大氣、冰川以及生物體內,僅有0.4%的淡水可供人類維持生命。另一方麵,這有限的可利用的水資源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從地理上看,有些國家和地區擁有巨大的水資源,而另一些國家和地區則麵臨著嚴重的缺水威脅。美國人均淡水占有量為9900立方米,加拿大為12萬立方米。而像敘利亞、沙特阿拉伯、約旦、也門等國家年人均淡水量僅有100-200立方米左右。大量的水資源流經無人或少人的地區,而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則缺少水源。

當前,國際社會水資源短缺的最突出特點是地區性缺水。受人口、徑流地理分布、森林保護狀況、管理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世界水資源雖然從總體趨勢上而言也是日益緊張,但更明顯的還是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經常性或季節性缺水。據聯合國有關機構估計,目前世界40%的人口,約80個國家正麵臨著嚴重的缺水問題。非洲和亞洲是用水最緊張的大陸。

本來就不是十分充足的水資源,由於一些因素的作用,更是加劇了水資源的危機。首先是人口的增長,加劇了水資源的危機。其次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了陸地淡水資源減少。

對地球資源的消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是有明顯的差別的。據統計,發達國家的人口隻占世界人口的1/5,但對世界資源的消耗卻占4/5.其中,美國是最大的資源消耗國,美國人口隻占世界人口的5%,但資源消耗卻占世界的25%。按照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字,自1971年以來,全世界的能源消耗增加了近70%。未來的15年,如果人類社會不采取重大措施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那麼能源消耗將以超過2%的年增長率繼續增長。

(三)環境日趨惡化

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已給地球、給人類社會本身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後果。

1.氣候變暖

溫室氣體(指二氧化碳、甲烷等)的過度排放對生態環境的最大影響就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在自然災害中,對人類威脅最大最持久的就是氣候變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2000年11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肯定地指出:自1860年以來,全球地麵平均氣溫上升了0.4-0.8℃,主要原因是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這種溫度變化是北半球1000年來每100年氣候變化的最大數字。

氣候變暖的直接後果就是全球冰雪覆蓋麵積減少,海平麵上升,災難性氣候接連不斷。對於地勢較低的沿海國家和地區來說,這種情況的影響是生死攸關的。例如孟加拉國在2000年已有2500萬人居住在距海平麵不到1米高的土地上。如果海水上漲1米,那麼這個人口已經過剩的貧窮國家,就會有1/5的國土被淹沒。

科學家們認為,在過去的100年中,海平麵已上升了14.4厘米。據預測,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下去。最極端的估計認為,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不能減少,那麼全球氣溫在今後100年間可能會上升6℃,這足以使極地的冰冠融化,使海平麵災難性地升高80厘米。海平麵的上升會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一些低海拔地區被海水淹沒,一些島嶼將不複存在,這樣,就會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由於氣候的變化對森林和海洋的生態環境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會使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減少,並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類的農業生產條件,使世界糧食供求關係受到嚴重影響。

氣候變暖是和能源大量消耗緊密聯係的。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的直接後果就是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現在全世界僅機動車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9億噸。在這裏,能源消耗大戶也是排放廢氣的大戶。美國作為世界上的最大能源消耗國,其溫室氣體排放也居世界之首。據估計,美國等21個主要礦物燃料消耗國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總排放量的85.8%,其中美國一家就占24%。1996年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9674千克,是南美洲人均數字的8.7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數字的22倍。

1992年,聯合國關於氣候變化的框架公約提出把燃燒礦物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穩定在1990年的水平上。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工業化國家分成8組,以法律形式要求它們控製並減少6種氣體的排放。根據該協議,在2012年前,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應減到比1990年少5.2%。能夠達成這樣的協定,顯然是一個重大的曆史進步,但按照協定進行減排能否實現,關鍵是有關國家能否真正地遵守議定書所規定的義務。2001年,美國政府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使這項協議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