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當代日本經濟與政治(1 / 3)

戰後幾十年來,日本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80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步伐開始加快,其影響和作用已在日益增大。冷戰結束後,日本的發展和政策走向更為國際社會所關注,要正確認識冷戰後的世界局勢,就必須了解和認識日本的政治、經濟和外交的發展變化情況。

一、日本的經濟

二戰結束後,日本放棄軍事侵略和軍備競賽,專注於發展經濟。日本經濟在戰爭廢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如今,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其經濟和科技實力僅次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日本帶來了災難性後果。死傷200多萬人口,國民財富損失1/4,東京、大阪、橫濱、名古屋等大城市幾乎化為灰燼,1/3的工業設備被損壞。1946年,工業生產隻有1941年的14.3%,煤炭、生鐵等重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分別隻有1941年的12.5%,5%,海外貿易幾乎完全斷絕。物價飛漲,失業巨增。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經過短短20多年的時間,就扭轉了全麵崩潰的國民經濟,實現了工業現代化,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5年到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恢複時期。美國占領日本時進行的民主改革,以及1948年起美國開始執行的扶植日本的政策,為日本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條件。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將日本作為朝鮮戰爭的軍事基地,幾十億美元的軍事定貨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到1950年,日本的工礦業生產就已經達到了戰前的水平。到1955年,日本除了對外貿易以外的各項經濟指標都超過了戰前的最高水平。這一時期,日本國內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傳統基礎產業部分,不僅在產量上大大超過戰前的水平,而且在機器設備和生產工藝方麵還進行了技術改造;另外,日本把先進的技術應用到戰後重新發展起來的汽車行業,並且建成了合成纖維和家用電器等新興產業部門,從而使日本初步具備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

第二階段,從1956年到1973年,是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日本政府製定了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在大規模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鋼鐵、電力、汽車、石化、機械製造業等基礎工業和新興工業,逐步建立起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工業體係,同時大力引進、利用、革新國際先進技術成果,用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整個工業,使工業勞動生產率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從而實現了工業現代化。這一時期,日本還進行了農業結構改革,使60%的農民轉向了工業部門,農業實現了現代化。據統計,1955年到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率達10.1%,1969年到1973年增長勢頭雖然有所緩慢,仍然高達9.4%。1967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英國和法國,1968年又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第三階段,1974年到1990年,是日本經濟低速穩定發展時期。1973年發生的石油危機,1973年到1975年戰後第一次發生的經濟危機,使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失業人數增加了109.3%,固定資本投資下降了28%,消費物價上漲了24.2%。從此,日本經濟結束了戰後高速發展階段,進入低速穩定增長時期。但是日本政府通過加強經濟幹預和企業降低成本,使日本在危機中始終保持了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還高的經濟增長率。1974年到1984年,日本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1985年到1991年,雖然經曆了兩次日元貶值的衝擊,但是日本政府及時采取了有力的行政金融措施,使經濟很快回升,年平均增長率仍達4.6%,居西方國家之首。到80年代中期,日本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有深刻的國際和國內原因。從國際因素看有以下幾個方麵:

(1)戰後幾十年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使日本能夠集中力量一心一意發展經濟。戰後40多年沒有爆發世界大戰,世界和平得以維持。雖然局部的戰爭和衝突不斷,甚至一些局部戰爭就發生在日本周邊,但是日本沒有被卷入任何的戰爭,日本既避免了戰爭的破壞,又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開支,對經濟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由於軍費開支少,日本比別的國家有較大的財力投資於經濟建設中。可以說,日本從戰後的世界和平中獲得了最大的收益。

(2)50、60年代世界低廉的能源價格,對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十分有利。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資源對外依賴程度極高。而1973年以前,國際初級產品的價格十分低廉,而發達國家出口的工業產品的價格卻大幅度上升。這使日本在進出口貿易中賺取了大量的“剪刀差”利潤。

(3)美國對日本的大力扶持是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美國在日本進行的民主改革以及扶持日本的政策是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先決條件。一方麵,美國向日本提供了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資金;另一方麵又向日本轉讓技術,向日本開放市場。另外,美國不僅沒有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而且使用各種手段使遭受過日本侵略的各主要國家不要或少要日本的戰爭賠款,減輕了日本經濟恢複和發展的負擔;美國進行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期間,向日本的軍事定貨分別是40億美元、24億美元,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戰後,美國長期對日本提供軍事保護,使日本的軍費開支很小,能夠將全部財力用於發展經濟、科技,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

從國內因素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長期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保證了日本經濟的持續發展。戰後日本國內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動亂,特別是自50年代中期以後,自民黨連續執政30多年,國內政局穩定。日本有較為完善的法製製度,法律比較完善,政府和企業能夠不受政權交接的影響而正常地執行業務。政治上這種較長的穩定局麵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日本政府采取了切合實際的經濟發展戰略和各項政策措施,是日本經濟起飛的重要條件。曆屆日本政府都把主要精力傾注於抓經濟建設方麵,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務於經濟建設。戰後日本政府確立了經濟立國的方針,主要精力用於發展經濟。50、60年代日本確立了貿易立國的方針,以高出口帶動高增長,達到了高速發展。70年代石油危機發生後,日本又及時調整了產業方向,將節能、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如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機器人、數控機床等列為主導產業。8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方針,加快了新技術革命的步伐,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確定新型材料、微電腦、生物工程為重點發展行業。

總之,戰後40多年以來,日本政府始終抓住發展經濟的政策中心,沒有因為國際國內的突發事件而受影響,並且能運用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等各種手段為經濟發展服務。在戰後初期,日本在參加對社會主義冷戰時,也沒有停止同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貿易關係;日本戰後一直對美國言聽計從,很大部分原因是以政治依附為代價,獲取美國的經濟援助和科學技術以及進入美國市場。日本堅持自己屬於“西方國家”,很大目的也是為了獲取美國、西歐的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進入它們的市場;日本推行“亞洲一員”政策,主要目的是穩定東南亞的原料供應和中東能源供應。因此,戰後日本的所有政策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為國內經濟發展服務。

(3)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是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戰後,麵對日本科技落後歐美幾十年的現實情況,為了趕超歐美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日本廣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並加以改造,使之“日本化”。戰後,日本僅用60多億美元吸收、引進了歐美國家用2000億美元,花了80年時間才開發出來的2萬多項新技術。70年代以來,日本的科研經費不斷提高,1990年占GNP的比例為2.92%,高於美國的2.8%。80年代中後期,日本科研經費總額、研究人員總數、研究開發能力以及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都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日本經濟發展得益於科技,據統計,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對於發展教育事業,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政府就十分重視。尊師重教是日本良好的社會風氣。戰後,日本政府一直把國民生產總值的6%用作教育經費,即使在戰後初期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也是如此。1950-1972年,日本的教育經費增長了25倍。目前,日本已經實現了九年製義務教育,普及了高中教育並有1/3強的人受到大學教育。此外,日本也重視各種職業教育,日本各大企業都製定有“全員培訓計劃”,設有專門培訓機構。教育是決定勞動力素質的主要因素,而勞動力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由於日本重視教育,使日本國民具有較高的素質,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

(4)戰後,日本長期實行低消費、高積累的資金積累政策。1952-1978年,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的累計率美國為17.8%、英國為18.5%、法國和聯邦德國分別為22.46%和22.86%,而日本卻高達32.15%,積累率最高,巨額的儲蓄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來源。80年代以來,日本設備投資的增長就得益於居民的龐大的儲蓄金額。

(5)日本企業推行了一係列政策和製度,促進經濟的發展。戰後日本企業普遍實行“終身雇傭製”和“年曆序列工資製”,注意調動人的積極性,把工人利益與工廠企業利益結合起來,允許工人參加管理,推行福利政策等,使勞資關係比較穩定,也帶來了社會的穩定,這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此外,戰後初期到70年代末,日本勞動者年平均工作時數高達2168小時,比美國勞動者每人年平均工作時數多330小時。勞動者的勤奮勞動也是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