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年,為了給“禮儀之爭”辯護而從中國傳教區被派回羅馬的耶穌會士衛匡國出版一部《中國上古史》,向歐洲人詳細介紹了從盤古直至西漢末年的中國曆史,他把伏羲時代定為中國君主製創立的時代,而且是中國信史的開端,並且根據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帝王世係和在位年限推算出伏羲立國之年為公元前2952年,即中國人的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952年之時。衛匡國在著作中還極力推美中國史書記載之翔實可靠。
同一時期的歐洲人普遍相信《舊約》是關於人類最初曆史的唯一可靠敘述,據《創世記》記載,現代人類都是諾亞和他的三個兒子在世界性洪水之後繁衍而來,諾亞洪水的時間就是新人類曆史的起點。那麼這個時間到底是什麼時候呢?《舊約》中對此沒有明確記載,聖經編年學者隻能根據其中所載自亞當到諾亞各位族長的生活年限計算出創世到大洪水的時間間隔,再根據基督教傳統認為的世界的總壽命來計算大洪水的時間。然而從創世到大洪水的時間,以及世界的總長度,在歐洲學者中從未達成共識;尤其是後者,並沒有明確的文獻依據,而是基於“聖經所允許”的推測,結果在曆史上曾出現至少200個不同的時間。兩個用來計算的基本數據都是不確定的,計算出的大洪水時間自然也是五花八門。事實上盡管“聖經編年學”是基督教史學中一門基礎學科,但《聖經》中絕大部分內容都幾乎不提及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以至19世紀的法國東方學家薩西(Silvester de Sacy)說:“《聖經》沒有編年學”,這恐怕也是衛匡國對紀年確鑿的中國史書格外信任欣賞的一個重要原因吧。但是,盡管歐洲學者對大洪水的時間沒有共識,各個《聖經》版本中卻有通行版本,因而諸多意見中總還有主流意見,1650年之後,歐洲人比較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世界創始於公元前4004年,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2348年。
與衛匡國的中國紀年相對照,很顯然,伏羲統治中國的時間早於大洪水600年,照此,中國人並非大洪水之後產生的,可是《聖經》明明說大洪水毀滅了當時世界上除諾亞一家之外的所有人,這意味著什麼呢?是《聖經》的記載不可靠,還是中國史書不可信?如果是《聖經》的錯誤,到底僅僅是這種流行的意見錯誤即通行版本有不準確的地方,還是《聖經》關於人類起源的說法是錯誤的?如果是後者,那麼被基督教奉為真理源泉的聖書到底是不是那麼神聖和權威?進一步,《聖經》所宣示的基督教信仰是否還是唯一真理?就這樣,中國曆史起源的時間使本已不再平靜的基督教世界又增加一個不安定因素,當時的歐洲社會內部已經出現了對教會權威的種種不信任和反抗,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信仰的各方麵。此後100多年裏,歐洲社會從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到普通知識分子,有許許多多人程度不等地關注中國曆史的開端時期,想弄明白中國曆史同《聖經》描述的人類曆史能否相符,想知道那個遙遠國度的居民同基督教世界是否有著古老的淵源,想證明《聖經》對全人類的普遍指導意義還能否成立,也想確定中國的曆史記載究竟可信與否,甚至還想了解人類曆史到底是如何開始的。與此同時,作為“始作俑者”的在華耶穌會士——衛匡國其實是他們的一個代表——也被卷入其中,積極參與歐洲方麵的討論。我們的敘述就從這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