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幾位不得不提及的秦腔音樂家(1 / 1)

秦腔音樂是秦腔的靈魂,而表現這一靈魂的音樂師,卻往往不為人所知。這裏著重介紹幾位值得稱道的秦腔音樂家。

周壇(1891-1963),西安市樂戶出身,大伯父與父親都是西安地區漢調二簧琴師,二伯父是秦腔鼓師。他自幼耳濡目染,潛心秦腔音樂。12歲時就會打鼓,後入鳴盛社擔任教師,幾年後,又以賣藝為生,長達20餘年。20世紀50年代,受聘於西安尚友社,為該社樂隊建設付出了極大心血。一生掌握秦腔曲牌300餘支。根據他的口述,李力記錄,整理了《周壇秦腔曲牌彙編》,由西安市文聯出版,計六類:一、弦樂器類44曲;二、嗩呐類158曲;三、海笛類4曲;四、昆曲類41曲;五、笙管類3曲;六、套曲類24套116曲。為我們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如秦腔與昆曲、秦腔與元北曲四大套的關係在音樂上的表現,及秦腔對昆曲和北曲的繼承和創新,足為20世紀的一部翔實的音樂資料史。

荊永福(1903-1966)、荊生彥(1913-1960),分別長於秦腔鼓板與秦腔胡琴,而且各有繼承和發展。二人長期同李正敏合作。荊生彥不僅改秦腔主奏樂器二股弦為板胡,而且反複對前者作了探索和試驗,在技巧上進行了很多嚐試,如將原來的大殼子、低千斤、粗弓子、短杆子改為小殼子、高千斤、細弓子、長杆子,把二弦改為老弦,使音域加寬,音色更為清脆、洪亮;在弓法、指法上都有了改進;另外,還創造性地運用摟弦、抽弓、墊弓、快弓等技巧,從而使經他改進的板胡成為秦腔的主奏樂器。這也使得秦腔演奏,能與演員的唱腔默契、合轍。許多音樂的設計也各具特色。他演奏的[跳門檻][小開門][點點花][開櫃箱][張良歸山][鑽煙洞][扭門閂][柳生芽][殺妲己]等23曲,就體現了這些特點。荊永福在秦腔打擊樂方麵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史料。經他傳授,慕家璧、馬淩元二人對之進行了記錄與整理。其中有七個開場,150多個單獨動作鑼鼓點子,70多個板頭銅器點子,保存了秦腔音樂200多年來的珍貴資料。這些資料,被編成陝西地方戲曲音樂叢書之一《秦腔打擊樂譜》,1960年由長安書店出版。

此外,陝西的二股弦大師王興恭(1892-1974),鼓師楊覺民(1909-1968),嗩呐吹奏師周貴林(1914-1974),甘肅的琴師李智中(1912-1957),鼓師於海如(1919-1982),寧夏的鼓師王平蕃(1903-1976),青海的鼓師陳鴻樵(1917-1979),琴師嚴祥楨(1911-1972),也是頗享盛名的秦腔音樂家,在群眾中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