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秦腔的打擊樂(3 / 3)

三翻鷂起慢磨

25.亮鈸類

慢亮鈸

強起亮鈸

弱起亮鈸

捂音亮鈸

26.壓棰類

壓棰(兩種)

27.水底魚類

水底魚

小水底魚

半截水底魚

28.擁棰子類

軟起擁棰

硬起擁棰

緊起擁棰

破擁棰

二反擁棰

29.亂砸類

慢亂砸

緊亂砸

七棰亂砸

亂砸

亂棰

30.緊急風類

緊急風

慢起緊急風

戰鼓起緊急風

緊剁頭起緊急風

31.官場鑼鼓類

縣官上場鑼鼓

退堂鼓

交令鼓

道鑼

32.擂棰一棰類

大擂棰帶一棰

慢擂棰帶一棰

擂棰連擊帶一棰

亮相一棰

冷棰

啞棰

一棰小鑼

牙子一棰小鑼

牙子花擊一棰小鑼

連擊一棰小鑼

連擊大一棰

連擊一棰帶三棰

捂音擊帶一棰

33.三棰類

慢三眼

快三眼

大小三眼

踏三棰

三棰鼓

三通鼓

34.加官小鑼類

加官小鑼

半截加官小鑼

35.說殼子類

大撲燈蛾(兩種)

小撲燈蛾

京撲燈蛾

道殼子

說殼子

魁星點元

36.架子類

鹿架子(大、小兩種)

虎架子

龍架子

鬼架子

37.整套鑼鼓類

起霸

六合手架子

走邊

慢搜門

急搜門

趟馬

抖馬

38.浪頭類

大浪頭

緊浪頭

39.戰場鑼鼓類

九棰半起戰場

硬列棰起戰場

40.望門來

單望門

雙望門

緊望門

41.更點鑼鼓類

定更鼓

一更三點

二更四點

三更三點

四更二點

五更三點

42.亮鉸子類

亮鉸子

亮鉸子幹擂

43.馬腿類

馬腿

三棰馬腿

兩棰馬腿

44.緩頭類

慢緩頭緊緩頭

二、打擊樂的美學特色

秦腔鑼鼓,不僅內容十分豐富,變化多端,形式多樣,手法各異,而且具有極強的戲劇性與主體感,在秦腔音樂中發揮著為其他音樂難以發揮和無法替代的作用,具有顯明的音樂美學特點,特別是在音樂形象的塑造和完成過程中有著統領和指揮作用,進而圓滿地實現了中國戲曲音樂超越時間、空間,達到時間、空間的結合和抒情與敘事的結合。

(一)內在外化,內情外現

秦腔打擊樂強烈的音響,豐富的節奏和多變的音色,在整個劇曲中具有豐富的表情意義。特別是“以木為節”的“梆子”統領全部樂曲,使“英英鼓腹,洋洋盈耳,激流波,繞梁塵,聲震林木,響遏行雲,風雲為之變色,星辰為之失度”。秦腔唱腔以徵調式為主,主音(徵音“5”)用得極為頻繁,尤其在激越的旋律中加進脆亮的梆子,使旋律中本已頻繁流動的徵音(即所謂“流徵”者)給人的感覺變得更為強烈。更為高明的是它還能夠把戲曲角色所扮演的人物應該表現的一切內部節奏(包括內心活動)具體化外現出來,訴諸觀眾的聽覺與視覺,達到視聽共享。

(二)畫龍點睛,“樂以發和”

打擊樂統領整個音樂並成為文、武場麵的總指揮,不僅能夠使音樂、文學、唱腔、表演、舞蹈、美術、技藝等諸多戲曲要素實現水乳交融般的結合,表現出自己高度綜合性藝術的特點,也能夠對上述動作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碎步、武打等,都是通過一些很有特色的打擊樂,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和劇情的開展。許多戲中的“走邊”“玩手帕”“開門”“爬山”都是用一連串小鑼跟著上述動作,把戲“催”向一個新的境界。鑼鼓有一種強度和力度都比較飽和的威力,有時仍覺有加強或強調的必要,需要梆子、大號齊上,共同實現境界的創新與完成。如打仗時的緊張、慌亂,失敗後的精疲力竭或消沉,都用打擊樂把這種鮮明的外在節奏表現出來。同時,也使這種外形節奏體現戲曲的內在節奏。大號一響,有號令的意思,通常情況下,又可以代馬鳴、龍吟、虎嘯,大哭急叫、兵荒馬亂、響雷閃電、兩軍鏖戰。姑娘的穿針撚線,書生揮毫題詩,將軍的點兵選將,以至樵夫的砍柴擔擔和“三五步走遍天下,五七人百萬雄兵”,都透過打擊樂如實地顯現在觀眾麵前。最後由“畫龍點睛”達到“樂以發和”的境界。

不同的鑼鼓點子,在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舞台氣氛上,都有其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