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翎(1907-1965),字飛雕。陝西米脂人。1928年中學畢業,在本縣小學教書,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米脂縣縣委委員、宣傳部長。1933年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與黨組織失掉聯係。1936年回陝任延安師範教師,組織了鄉土劇團編演京劇、話劇節目,還創作了秦腔《一條路》等,1938年率領鄉土劇團部分成員參加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1941年恢複了黨的關係。在民眾劇團曆任編導室主任、團長職務。1949年建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兼戲改處處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劇協陝西分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主席,陝西省戲曲劇院院長等職。
馬健翎一生致力秦腔、迷胡(眉戶)戲的改革,率先用傳統的地方戲曲表現革命鬥爭生活,努力發展新秦腔,塑造工農兵形象,在中國戲曲史上建有不朽功績。他所創作的《一條路》《查路條》《好男兒》《那台劉》《中國魂》《三岔口》等劇,形象地表現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特別是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所創作的《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劇,起到了激勵群眾打擊敵人的巨大作用。尤其是《血淚仇》一劇,成為向廣大軍民進行階級教育的生動教材。在解放戰爭中,給俘虜兵看一場《血淚仇》,就能激發起階級覺悟,立刻調轉槍口和人民軍隊站在一起,自覺地上陣與反動派戰鬥,真正發揮了革命文藝的“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戰鬥作用。1944年在邊區文代會上,馬健翎被授予“特等獎狀”和“人民群眾的藝術家”光榮稱號。為了劇團豐富上演劇目和提高演出隊伍的業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要,馬健翎還選擇了一批有意義的秦腔傳統戲進行整理、加工、改編,如《打漁殺家》《反徐州》《玉鏡台》《哭祖廟》《反西涼》《拆書》《烙碗計》《蘆花蕩》《大拜壽》《沙陀國》以及新編的《魚腹山》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繼承遺產,推陳出新,馬健翎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秦腔傳統劇目的改編方麵。所編演的劇目有《四進士》《遊龜山》《遊西湖》(與人合作)、《竇娥冤》《趙氏孤兒》等。《遊龜山》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創作一等獎,在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整理改編二等獎。《遊西湖》參加了1959年國慶獻禮,從北京歸來後又參加陝西省巡回演出團在全國大江南北13個省市巡回演出,處處受到歡迎。曹禺稱道:“稀見的創造,是‘推陳出新’的香花。而《鬼怨》為舊本所無,更是難得。”這兩本戲,不僅成為陝西省戲曲劇院的保留劇目,也是西北五省區秦腔劇團的常演劇目。他與黃俊耀合作創作的兩部現代戲《兩顆鈴》和《雷鋒》,也是受觀眾歡迎的劇目。
馬健翎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劇作家,也是一位全能的戲曲藝術家。他能編、能導、能演、能拉、能打,幾乎門門兼通。陝西省戲曲研究院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成功劇目,都是在他直接指導下排練的。
張棣賡(1914-1957),筆名狄耕、陸蒼、莫東、紀中、高榮。吉林長春人。1931年就讀於北京民國大學新聞係,1935年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後回東北,在哈爾濱因籌辦文藝刊物《藝蕾》遭日本憲兵追捕。1936年逃亡上海,由左聯尹庚介紹為中共地下黨南方局主辦的《群眾新聞日報》特約記者,在該報連續發表《白山黑水之間》,引起強烈反響。“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投筆從戎,由王任叔(巴人)介紹,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1938年到達山西抗日前線,在“犧盟會”“決死隊”打遊擊。1939年到延安,入魯藝文學係學習。1940年小說《圈圈以外》獲五四青年節征文獎。1942年參加整風運動,受到嚴格審查。大秧歌運動中,有幾個秧歌劇受到群眾歡迎和部隊獎勵。整風結束後,分配到保邊劇團任團長。1947年再次投筆從戎,入警四旅參加陝甘寧邊區保衛戰。延安收複後,先後擔任延屬分區文工團、陝北文工團團長、陝北文協主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任陝西省文聯副主席。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堅持戲劇創作。先後創作新編曆史劇有:《投闖王》《紅娘子》《同胞仇》《南宋風雲》《大名府》《赤膽忠心》《烈火揚州》等。所作現代戲有:《平鷹墳》《關中血債》《柏樹林》《購棉》《迎春花開了》(與王烈合作)等。代表作為《烈火揚州》和《迎春花開了》。這兩部戲均參加了“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烈火揚州》由陝西眉縣群眾劇團演出,獲劇本創作一等獎,《迎春花開了》由興平人民劇團以眉戶演出,獲劇本創作二等獎。
田益榮(1912-1983)陝西富平人。早年就讀於陝西三原中學、華縣鹹林中學和西安師範學校。1936年“西安事變”後在渭北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旋赴延安抗大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黨的文化宣傳工作,先後在十八集團軍總政治部民運股、警七團宣傳隊宣傳股、三八五旅宣傳隊、隴東劇團、延屬文工團以及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曾任幹事、股長、隊長、團長和秘書等職。在戰爭年代,先後創作改編過數十種戲劇作品,有《喝開水打日本》《活埋》《有田敏子》《反對妥協投降》《回頭是岸》《幸福家庭》《堅持到解放軍來》《老還少》《把餘糧賣給國家》《婚事》《兩種作風》《文天祥》《真假孫悟空》《泣血圖》《盜虎符》《西太後》《屈原》等。同時還創作過《紙炮》《我要報仇》等十多篇小說。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西北文聯創作部部長,西安市文聯副主任兼秘書長,《西安戲劇》和《工人文藝》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分會理事、副主席,西安市劇目修審委員會主任,西安市文藝工會主席,西安市第三屆人民代表、第七屆西安市政協委員等職。認真鑽研業務,積極倡導戲改工作,重視搜集整理戲曲遺產。1952年起就組織力量挖掘傳統劇目,抄寫劇本,為搶救戲曲文化遺產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時,領導專家和藝人審定流行劇目,選定題材整理,推陳出新,繁榮上演劇目。他個人的學術研究也從不間斷,勤奮寫作。先後撰寫、編著有《秦腔音樂》《關於皮影戲》《西安的舊劇改革》《關於作家的工作》《秦腔源流與發展》《秦腔史探源》《秦腔》等專著和論文。1981年調陝西省劇目工作室工作後,積極奔走活動,為《陝西戲劇誌》的編寫作了大量準備工作,1983年因病逝世。
謝邁千(1895-1978),名鎮東,字邁千。西安市人。中小學教員,後得嶽父孫仁玉資助,192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曾任陝西省教育廳科員,省建設廳秘書兼易俗社文化教員,後正式參加易俗社,任總務主任、專業編輯。熟悉中國古典文學和曆史,文字功力甚佳。兼任易俗社教員時就寫過五六個劇本,《紅粉青萍》寫提倡開礦、發展實業、抵禦外侮。《林衝殲仇記》寫梁山泊英雄俠義衛民的故事。《煮豆燃萁》寫曹植故事,表現統治階級內部相殘的本質。《禾嘉城》寫文鴦單騎退魏兵的英雄故事。此外還有《上源驛》《錦上花》等劇。他的代表作是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淝水之戰》,通過中國曆史上東晉與前秦的戰爭歌頌謝安、謝玄抵抗侵略、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此劇曾被易俗社作為重點劇目,以龐大的演員陣容精心排演,不僅在西安演出產生很大影響,1937年到北平演出也受到好評。1949年建國以後創作的曆史劇《於謙》,也收到較好效果。隨後則著力於對傳統戲的整理、改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經他整理改編的《三滴血》《火焰駒》《狀元媒》《柳毅傳書》《雙錦衣》等劇,都是秦腔舞台上的常演劇目。尤其是《三滴血》和《火焰駒》二劇,由於能正確對待戲曲遺產,貫徹推陳出新的精神,主題突出,結構嚴謹,筆墨集中,人物生動,20世紀50年代末在北京及南方各省市演出受到戲劇界很高評價,並於1958年和1961年先後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和西安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產生良好反映。
楊克忍(1931-1989),陝西涇陽人。1960年創作方言話劇《姚煥章》,受到觀眾好評並獲獎。隨後與人合作改編話劇《在和平的日子裏》,又與人合作創作有《怒火西安》《臥虎鎮》,在文藝界引起轟動。1964年調至西安易俗社任專業編劇,先後創作有秦腔現代戲《沙河浪》《鍾聲再響》《山村新風》等。1976年打倒“四人幫”以後創作情緒高漲,與人合作陸續改編和創作有《八一風暴》《萬水千山》《於無聲處》《西安事變》《白龍口》等劇。尤其在《西安事變》和《白龍口》二劇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和劉少奇的光輝形象,為我國地方戲曲率先開創了塑造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人物的先河,大膽突破藝術禁區的創舉,成為我國現代戲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全國文藝界產生了轟動,也受到中央領導和文化部的肯定和讚揚。《西安事變》榮獲全國戲曲調演劇本創作一等獎,藝術演出一等獎。《白龍口》也受到文化部的獎勵。1987年以後,雖身患重病,仍堅持寫作,先後移植改編了《獄卒平冤》《陰陽怨》等劇目。
柴景春,1964年畢業於陝西戲曲學校,後在西寧市秦劇團擔任導演與編劇,編創劇本有《渭華烈火》《新來的按察使》等。
其他劇作者的作品很多,當代最有影響的有朱學的《千古一帝》《楊七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