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故事劇目有《順治出家》《雲南上壽》《黨閣老辭朝》《康熙王訪賢》《於成龍訪河南》《康熙王遊陝西》《康熙王遊蘇州》《三搜索府》《皇姑打朝》《落馬湖》《八臘廟》《連環套》《王連哭五更》《拿年羹堯》《劉墉訪山東》《熱河祭靈》《乾隆打宮》《乾隆殺花子》《乾隆遊江南》《打金川》《齊寡婦造反》(四本)、《鐵公雞》《洪秀全反清》(兩本)、《香蓮串》《龍鳳帕》《惠鳳扇》等90餘種。
朝代不明的劇目有《牛郎織女》《張羽煮海》《香山還願》《八仙過海》《大賜福》《藍橋相會》《尼姑思凡》《張連賣布》《張古董借妻》《王婆罵雞》《親家母打架》《小寡婦上墳》《小放牛》《打麵缸》《花子拾金》《捉鵪鶉》《楊三小》《小姑賢》《隔門賢》《看女》《打砂鍋》《拉騾子》《十八扯》《背板凳》等130餘種。
以上約計1300種劇目,絕非秦腔傳統劇目的全貌,隻是明清以來流行或比較流行的秦腔劇目的一部分。
如果從題材和內容方麵對這些傳統劇本略加考察,就不難發現秦腔劇目的博大與宏富。它幾乎反映了幾千年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簡直就是一部立體的可聽可視的中國曆史畫卷。它是廣大人民群眾按照自己的是非標準和美學思想直接撰寫的與封建統治階級編撰的正史《二十五史》並行的另外一套“中國通史”。
我們曾對手邊的這些劇本中的係列性曆史故事作過統計,其中:寫“封神榜”故事的戲30種;“列國”故事的戲76種;“三國”故事的戲86種;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戲23種;寫“瓦崗寨”故事的戲16種;寫“薛家將”故事戲27種;寫“楊家將”故事的戲56種;寫“水滸”故事的戲38種;寫《聊齋》故事的戲8種;另外還有包公、海瑞等以人物為主的係列劇目。對這些劇目的題材進行考察時,我們曾與各種曆史演義小說作過對照,發現有些係列劇目的題材,並不都是來源於演義小說。如列國戲中就有21種不見於《東周列國誌》;三國戲中至少有8種不見於《三國演義》;唐僧取經戲中有6種不見於《西遊記》;水滸戲中也有幾種不見於《水滸傳》。可見秦腔傳統劇目的題材來源是多元的,有些是直接來源於民間傳說,有的隻是根據《春秋》《左傳》等史籍中數十個字的記載,而秦腔劇作家們竟能發揮成有頭有尾的故事,而且劇情生動,人物鮮明,充分顯示了人民藝術家們巨大的創造力。另外,在甘肅省的一些較大的戲曲班社中,為了商業需要,組織藝人和文人結合,根據秦腔傳統劇目和有關演義小說,係統地編寫連台本戲,形成相當巨大的規模。如天水“西秦鴻盛社”,西河“福德社”“三盛社”都是編演連台本戲的主力。如“鴻盛社”在社長李炳南主持下編寫的《封神榜》,由《開國圖》到《火化摘星樓》,共30餘本;《東周列國》由《一還一報》到《十正十反》,再由《賢愚傳》到《呂不韋三傳》共52本;《孫龐鬥智》由《孫臏學藝》到《馬陵道》共20餘本;《興漢圖》由《鬆棚會》到《破洛陽》共24本;《三國》由《鳳儀亭》到《葫蘆峪》共30餘本;《精忠傳》由《水淹嶽家莊》到《風波亭》共40餘本。西河“福德社”社長魏啟元也親自主持編寫連台戲《東周列國》由《烽火戲諸侯》到《王翦滅六國》30本;《興漢圖》40餘本;《精忠嶽傳》由《大佛講經》到《嶽雷掛帥滅兀術》40餘本。甘肅的蘭州、河西、隴東也還有一些大戲班編有連台本戲,各家詳略不同、側重不一,內容大同小異,隻是不及前三個班社的規模大而已。由於是各班社之間競爭演出,故多有創新。連台本戲曾一度演出成風。
(二)與時俱進的20世紀秦腔文學
如果說,19世紀是一個“九州生氣恃風雷”的時代,那麼,20世紀就是一個“神州意氣風雷激”的時代。光輝璀璨的秦腔文學在這個時代裏,演奏出與時俱進的主旋律,這就是:世紀初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高舉科學、民主兩麵旗幟;八年抗日民族解放的烽火中為民族解放高聲呼號;在民主革命中編演出不少同類的作品;20世紀中葉以後,又不時地創作演出了許多新編曆史故事劇,改編了一些優秀的傳統劇目,創作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劇本,豐富了自己的藝術寶庫,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歡迎。尤其是一批新文藝工作者的參與,湧現出一大批劇本作者可尋的戲曲文學。如果按時代的順序排比下去,它們大抵是:
五四運動時期王伯明的《黃帝開國圖》《自由恨》《共和紀念》《歡迎新議員》;孫仁玉的《婚姻談》《櫃中緣》《鎮台念書》《三回頭》《白先生看病》《看女》;範紫東的《秋風秋雨》《軟玉屏》《三滴血》;李桐軒的《一字獄》《黑社會》;高培支的《鴉片戰紀》《宦海潮》《人月圓》;李博的《韓寶英》等;抗日戰爭時期封至模的《還我河山》《山河破碎》;馬健翎的《查路條》《血淚仇》《窮人恨》;張劍穎的《黃花崗》《關中四傑》;田益榮的《回頭是岸》;袁靜的《劉巧兒》;樊仰山的抗戰五部曲(《長江會戰》《血戰永濟》《湖北大捷》《民族魂》《中華兒女》);棲山的《民族之光》等。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三改”(改人、改戲、改製),秦腔文學也出現了兩條戰線(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與創作)的同時並進。這一時期的劇目數量最大,可以提及的,在前者有馬健翎等的《遊龜山》《遊西湖》《四進士》《竇娥冤》和《趙氏孤兒》;謝邁千執筆改編的《三滴血》《火焰駒》;王紹猷的《鍘美案》;趙伯平的《破寧國》《轅門斬子》;袁多壽的《白蛇傳》;田夫的《玉堂春》;馮傑三的《金玉奴》;薑炳泰的《法門寺》;張棣的《烈火揚州》;魚聞詩的《冼夫人》;朱學等的《千古一帝》等。創作的現代戲有王淡如的《二巧離婚》,楊克忍等的《西安事變》等等。值得人們推崇和銘記的還有陝西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和西安市文聯搜集記錄整理的“陝西傳統劇目”中的秦腔的編輯出版,在其中付出極大精力的是西安文聯主席田益榮。此外還有一些時裝戲和小戲,共同豐富了秦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