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節
前麵提到“太陽”“陽明”,這是關於經絡的知識。
人有正經和奇經,正經就是十二經脈,奇經是指奇經八脈。
人有六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人之六經,因為每條又有手、足之別,故有十二經之名。
十二經脈——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如環無端,序而不衍,在中醫解剖學的概念中,起於手太陰,終於足厥陰。
有種認識認為是張仲景發明了六經辯證的治療體係,這是完全錯誤的。
《傷寒卒病論》一書,從《素問·熱論篇》發揮而成,張仲景源於《內經》但又超越了《內經》,有以下原文為證。
《素問·熱論篇》有:其不兩感於寒者,傷寒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
不難看出,傷寒有自己的發展傳變規律,故而有前麵提到的——太陽病轉屬陽明也。
雖然小發的病及傷寒傳變我聽不懂,但我不能浪費這麼一個能了解我母親的病、我的病的絕佳機會。
“小發,我記得前麵你說過,你媽媽的眼睛看東西模模糊糊,那是什麼病呢?”
雖然我急切想了解我母親的眼疾,但我又對小發媽媽的眼睛問題同樣充滿好奇,這世間到底還有哪些奇奇怪怪的病。
“前麵也跟你提到我,我把我媽帶在身邊照顧過一段時間,但她就是勞碌命,從佛山接到深圳沒幾天,就得了腦於血。
頭一天還給我做了正宗的家鄉菜,第二天為了給我做早餐而起了個大早,整個事發的過程我記憶猶新。
我當時還舒舒服服地在床上睡覺,我媽在廚房忙活著,可很久了早餐也沒好,問了幾遍話也沒應答卻隻聽到支支吾吾的怪聲音。
我爬起來一看,傻眼了——人癡呆地立著,隻看到她嘴巴在動,卻發不出聲音,旁邊還有一堆她吐的清口水,還不時按壓胸口、用手撫摸喉嚨。
事後我媽想起來,她說,當時自己頭腦清醒,知道我問她的話她也有應答,雖然當時舌頭有點卷,隻是沒有意識到講不出話發不出聲音這麼嚴重;當時感覺喉嚨有痰,胸口悶;右手麻木,不聽使喚;右側頭痛得厲害。
我的第一反應是:中風。
我趕緊搜索大腦裏的中醫知識,推測此病當屬心,而‘心主血脈’,能否用‘瀉心之藥甘草’呢?於是給她嚼了幾顆甘草,事後上並沒什麼用。
是病還得治,不能在此刻寄托於毫無頭緒的中醫,更何況自己還沒入門呢。
於是趕緊送去華僑醫院做全身檢查,檢查的結果是——右腦血管輕微堵塞,幸虧送醫及時。
當時有國產藥和進口藥兩種選擇,危急關頭隻求心裏安慰,毫無疑問選擇了進口藥,三天後,右手麻木消失,五天後,說話恢複正常。這就是西醫的優勢啊。
渡過危機後,我開始梳理我媽的病:
1.頭痛:後腦勺兩側膽經位置。
2.既怕冷又怕熱:夏天喜歡吃苦涼的東西。
3.雙眼黑睛有白色翳膜,白睛烏青: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白內障。
4.流眼淚,看東西模模糊糊:又叫青光眼(不僅僅是白內障)。
5.脖子痛,兩肩胛骨痛:睡覺沒法墊枕頭,吊著脖子才舒服。
6.腰痛,脊椎有骨質增生。
7.整天昏昏沉沉,頭腦總不清醒,也沒有精神:勞役時,會加重,並伴有發燒發熱的感覺。
8.出汗位置:從頭而下,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