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吃多少,難以把握的尺度(3 / 3)

寶寶早期營養不良的表現有時會很明顯,例如情緒變化,兒童變得煩躁不安、反應不靈活、愛發脾氣等。大些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膽小,不愛交往,行為孤僻、遲鈍,表情麻木,這些表現往往與缺乏蛋白質和鐵有關。兒童憂心忡忡、驚恐不安、失眠健忘可能與體內B族維生素不足有關。情緒多變,愛發脾氣,這與甜食過多有關。兒童固執任性,膽小怕事與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與鈣質攝取不足有關。行為反常,孩子不愛交往,行為孤僻,動作笨拙可能缺乏維生素C。夜間磨牙,手腳抽動,易驚醒——常是缺乏鈣質的一種信號。

麵部“蛔蟲斑”,民間認為,孩子臉上出現“蛔蟲斑”是肚子裏有蛔蟲寄生的標誌。現在的農作物都是施用化肥而不是施用人糞尿,蛔蟲症在城市很少見。這種以表淺性幹燥鱗屑性淺色斑為特征的變化,實際上是一種皮膚病,謂之“單純糠疹”,源於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同樣是營養不良的早期表現。

一、常見問題

1.嬰兒斷奶後最佳食物是什麼

當嬰兒4~6個月後,家長雖然知道該喂他們固體食物了,但從親友、書籍甚至醫生那裏得到的建議,卻往往出於習俗,說法不一。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父母喂給嬰兒的食物可謂五花八門,非洲國家喂肉,日本喂魚和蘿卜,法國則吃西紅柿,顯然這些差異主要源於文化傳統,而非科學。

從營養價值和保證嬰兒快速生長的角度來看,蔬菜、水果和穀物並非嬰兒斷奶後最佳的食物。一些國外營養專家認為,大多數家長在第一次喂孩子固體食物時就犯下錯誤,他們在孩子6個月大時開始喂穀類食品,之後逐漸加入蔬菜、水果和麵食,最後才喂孩子肉類,專家們認為這種做法並不科學。近年來,對於穀類是否是最適合嬰兒食用的爭論有所增加,因為嬰兒吃穀類食物後血糖會迅速升高,這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肥胖等健康問題。這些專家們認為動物性食物——瘦肉才是斷奶後最佳食物。

2.12~24個月嬰幼兒吃多少才算科學

我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都有各自的膳食指南,其基本內容大致相同,無非是把穀類、蔬菜類等各種食物合理地進行搭配,從而做到均衡膳食。對於12~24個月大的嬰幼兒吃多少才算科學呢?嬰幼兒每日攝入食物的分配與成人相仿,隻是另外強調奶量必須得到保障,此外每一份食物的量當然要明顯少於成人的每份量。各種食物的選擇應做到:穀類組6份,蔬菜組3份,水果組2份,奶類組2份,肉類組2份。

二、生理與營養知識

1.嬰幼兒輔食的營養密度

所謂營養密度,即一定量(如每100克)食物所含的能量和一定量(每1000千卡)食物所含鐵、鋅、鈣等營養素的數值兩個大的方麵,通俗地講就是飯菜的質量。因此,每天應喂哺嬰兒食物的能量必須充足,營養所需的肉,禽,魚,蛋應該盡可能常吃或每天都吃。富含維生素A的水果蔬菜應該每天都吃,提供含有足夠脂肪的食物。避免給孩子吃過於稀薄的嬰兒穀類食物和低營養價值的飲料,比如米粥、麵片湯等,應限製果汁、甜飲料的攝入量。

理論上講,由於兩歲內嬰兒生長發育的速度非常快,嬰兒每單位體重所需的營養物質非常多。對於6~24個月大的嬰幼兒,母乳在總的營養物質攝入中作了很大的貢獻,特別是母乳中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但是,母乳中所含的某些礦物質相對較低,如鋅、鐵,即使考慮了這些物質的高生物利用度後依然如此。9~11月嬰兒,需從輔食中攝取的營養素占總推薦量的比例分別為:鐵97%、鋅86%、磷81%、鎂76%、鈉73%、鈣72%。因此,合理膳食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輔食的質量,即輔食能量與營養素的密度。

2.膳食指南的兩個重要工具

不論大人小孩,若想要像飲食指南裏所建議的一樣吃出健康,有兩樣工具應當學會使用,那就是“食物金字塔”和“食物營養成分表”。食物金字塔是均衡飲食的視覺表現圖,可以讓大家了解到五大類食物之間的比例關係,在做營養教育時是很好的教材。營養成分表則是我們選擇食物時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通過查表,可以讓我們在各種食物之間就營養成分做出選擇比較。

3.適量運動是建造膳食金字塔的基礎

與以往膳食金字塔的內容不同,近年來新的金字塔的基礎是每日適量的運動並由此使體重得到適當增長。新的金字塔強調每日以戶外活動和適量鍛煉,用一種輕鬆悠閑,兒童樂意參與的方式去運動,體育鍛煉可使體重的增長得到有效控製。運動看起來似乎與膳食不屬同類,但如果沒有適量運動作為基礎,無論膳食金字塔安排得多麼科學,它都將是建築在沙灘上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