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國外對農業保險補貼情況介紹(3 / 3)

因此在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適度幹預和補貼力爭趨利避害,同時加強對商業保險公司的管理和提高它們對農業保險的責任程度,增加效益險種,讓農戶也承擔一定的風險責任,逐步擴大保險險種,使農戶的利益得到更充分、更全麵的保障。

四、國外發展農業保險的經驗教訓

比較廣泛地了解和研究了國外農業保險以後,他們長期以來在發展農業保險的實踐中還是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1.應正確、全麵地認識和評價農業保險的綜合效益。對農業保險績效的評價不能局限於農業本身,而是著眼於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密切關係,著眼於整個經濟社會的穩定。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社會效益巨大,自身效益卻不高,使得農業的比較利益和農民收入水平都低於其他產業。農業生產的風險巨大,而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很差。把農業保險作為政府保護和支持農業、穩定農村經濟、保障農民收入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措施和有效工具。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業保險之所以比較成功,關鍵在於這些國家的政府堅定地認為,通過農業保險這種形式來支持和保障農民的利益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各國政府都清楚地看到,不管他們的經濟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隻有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了,整個經濟社會才可能穩定,隻有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證城鄉和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對於農業人口占大多數的中國更是如此,因此政府應當給予積極的支持和保護,采取各種措施促進農業保險的發展。

2.農業保險的商業化經營必定導致市場失靈。農業保險中存在的係統性風險、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使農業保險具有強烈的政策性色彩。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的曆史表明,由於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承保農業生產風險的這一險種的特殊性,使得農業保險與一般的商業性保險不同,即:農業保險的高風險性與高賠付率。在大災之年,更無法消化係統性風險造成的巨額損失。所以農業保險的虧損性與商業保險的營利性之間的矛盾難以解決,商業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一般都是因虧損而失敗,從而被迫退出農業保險領域。因此,隻有政策性農業保險才能達到保障農業生產和穩定農民收入的目的。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一方麵可以將商業性保險公司難以單獨承擔的巨大的農業風險,通過政府提供再保險服務或政府主辦的農業保險的形式進行轉嫁;另一方麵,可以通過國家的財政支持直接向廣大投保農民給予保費補貼和減免農業保險稅收優惠。政策性農業保險,大幅度降低了廣大農民的保費負擔,吸引廣大農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農業保險這個保障體係中來,從而可以通過提高農業保險承保率使農業風險在更大範圍進行分攤,保證農業保險經營的正常進行,進而達到穩定農業生產和保障農民收入、穩定農村經濟的目的。對於我國來說,經營農業保險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商業化後,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農業保險業務規模的迅速萎縮。因此,發展農業保險更加需要政策性保險製度的支持。

3.政府直接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成本較高。美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曆程表明:政府直接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也會麵臨經營成本過高的問題。

4.發展農業保險,應把強製性保險和自願性保險很好地結合起來。在任何一個農業保險經營比較成功的國家,都是強製性保險和自願性保險相結合的。比如:日本法律明確規定,凡對國計民生有重要意義的稻、麥等糧食作物,牛馬等牲畜列為法定保險範圍,實行強製保險;對果樹、園藝作物等,實行資源保險。美國的農業保險原則上實行自願保險,但有促使農民投保的強製條件,如保費補貼、農戶信貸、生產調整和價格補貼等都與是否參加保險相聯係。

5.把農產品生產風險與流通中的風險結合起來。這是加拿大模式的首創,如今也運用到美國等國的農業保險中來。農產品的生產風險主要是指自然災害等,也是一般農業保險承保的範圍。但農產品由於供需時間的不匹配,上市流通時容易出現價格風險,這也會對農業發展帶來不小的負麵影響,所以,如果我國建立一個集保障農產品生產風險和價格風險為一體的農業保險,將真正做到為農業保駕護航。

6.應積極增強農民和公眾的農業保險意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麵貌有所改觀,農民思想也開放了,但相對而言,他們的保險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農業保險這種現代化的農業風險管理製度和工具,對他們來說還相當陌生,無法理解農業保險“花錢買平安,聚萬家之財,補若幹戶損失”的內涵。甚至一些部門對農業保險互助共濟、經濟補償、防災防損、資金投入的四大功能也了解不夠,稅費改革和農民減負政策出台後,有些地方將保險與亂攤派、亂收費混淆起來予以取締。實踐證明,如果前一年的自然災害較少發生,那麼當年的農業承保麵積和保險金額便大幅度下降。如上海黃浦區1998年該區的風災沒有多大影響,1999年當地農村購買風災險的保險金額便從560萬元下降到40多萬元。

另外,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農業收益在農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即使發生災害損失,也不會對農民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農民對農業收入本身不夠重視,對農業保險當然也就沒有興趣。長期實踐也表明,廣大農民對商業保險公司開展的農業保險抱有懷疑態度,甚至有些地區的農民對農業保險有一些抵觸情緒。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力度,以增強農民和公眾的保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