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綠寶石”號史詩般的航行之後,7月8日,又有5條船駛離英國的港口,裝載了輪船所曾裝載過的最大宗的混合財寶。它們分別是戰列艦“複仇”號、巡洋艦“邦納文圖爾”號、“百慕大君主”號、“索貝斯基”
號和“巴脫萊”號,並由4艘驅逐艦參加護航,這個船隊裝運了價值大約為17.5億美元的財寶。黃金和證券繼續不斷地運到,據英國海軍部的記錄表明,在6、7、8三個月內,英國艦船(有幾艘是加拿大和波蘭船)運到加拿大和美國的黃金總值超過25.56億美元。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那3個月期間共有134艘同盟國和中立國的船隻在北大西洋上被擊沉,而載運黃金的船隻卻全部安然無恙。
丘吉爾和他的內閣不僅僅把英國的超過70億美元的一宗財寶安全地轉移到了加拿大,而且這樣一個巨大的行動居然成功地保持了秘密,他們是這次賭博中的大贏家。先後大約有600多人參加了這次證券存放的秘密工作,黃金的運送則涉及大洋兩岸的成千個海員和成百個碼頭工人。這樣多的人能夠把這樣一個重大的機密保守得滴水不漏,這也是不可想象的。
這次神奇的轉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守得最出色的機密之一。作家A·斯頓曾根據前加拿大銀行的錫德尼·珀金斯回憶起的一些最初的情節尋找到線索,挖掘了許多長期不為人們所知曉的事實和數字。之後,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美國記者利蘭·斯托又在加拿大和倫敦搜集大量鮮為人知的情節,經過深入采訪寫成了題為《我所涉及的最令人振奮的故事之一》的報道。然而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也許誰都說不清楚,人們隻能在作家、記者的筆下找回一幕幕想象中的曆史真相。
是誰燒了“諾曼底”號
1941年的深秋,法國巨輪“諾曼底”號靜靜地停泊在紐約港的88號碼頭,這個碼頭在哈得森河上,離繁華的第12街不遠。”諾曼底”號長達1029英尺。1939年9月1日,當它在公海上航行時,德國發動了對波蘭的進攻,但它還是安全地駛進了紐約港。
“諾曼底”號在港口停泊一天就要花掉船東1000美元,因此,船上隻保留了極少數船員以保養馬達等重要設備。沒有人想到會有人對該船進行破壞或縱火。”諾曼底”號的設計師魏德米·亞克維奇(VladimirYourkevitch)甚至認為,該船是有史以來建造的船隻裏防火性能最好的一艘。
德軍早就盯上了這隻法國船。早在1940年6月3日,法國向德國投降。兩周之後,德軍反情報機構的頭目卡拉瑞斯的間諜機構阿勃韋爾就向活動在美國的間諜發出了命令:“嚴密注意‘諾曼底’號!”希特勒和他的高級將領明白,美國一旦加入對德戰爭,這艘法國巨輪一次就能夠運輸12000名美國海軍士兵到歐洲參戰。
紐約市沿海地區和新澤西的港口城市是納粹分子活動的溫床,在一間間淩亂肮髒的小客棧裏,住著從世界各地來的海員,其中有許多納粹間諜和納粹同情者。這些地方中最臭名昭著的一家是新澤西“高速公路客棧”,另外兩家是曼哈頓的“老牛肉”酒吧和新澤西的“施密德的吧”。“施密德的吧”裏的一個侍者是德國間諜,他每次都伸長耳朵貪婪地聽海員在喝多了酒後所泄露的海上消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4天後,希特勒讓德國議會不經表決就通過了對美國開戰的宣言。他對他的副手叫囂說:“我們總要首先開戰!我們要永遠打響第一槍!”
就在同一天的晚些時候,希特勒的密友、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裏尼也對美國宣戰。
就像希特勒和他的高級將領所擔心的那樣,美國海軍立即征用了“諾曼底”號,並對它進行了改裝。許多人都熱烈支持將該艦改裝成軍用運輸船,改裝任務非常緊迫,必須在1942年2月28日以前完成。完成後,該艦將在艦長羅伯特·考曼德(Robert C·Co-mand)的率領下,駛離紐約港前往波士頓。在那兒,它將10000名士兵和他們的武器裝備運往大西洋沿岸的某個地方——毫無疑問,它的目的地是英國。
但是,2月9日下午2時34分,“起火了”的喊聲突然從船上響了起來。這時候,距“諾曼底”號遠征歐洲隻有3周的時間了。人們匆忙上船去滅火,但是,當天是一個大風天,火勢很快就失去了控製,人們眼睜睜地看著火焰燃過了甲板,不到一個小時,整個船就變成了火的海洋。火勢不斷蔓延,將近3000名民工、船員、海軍士兵和海岸警衛隊成員爬過“諾曼底”號的船舷,吊下繩子,順繩子跳到碼頭上,有的幹脆直接跳到踏板上逃生。
大約有3萬紐約市民聚集到第12街觀看這場大火。他們中有一個頭發花白個子矮小的老頭,他就是“諾曼底”號的設計師魏德米·亞克維奇。他的臉上布滿了愁容。因為他濃重的口音,警察沒有讓他通過警戒線到船邊。實際上,就是魏德米·亞克維奇也對大火中自己的傑作無能為力。淩晨2時32分,“諾曼底”號終因灌水太多、傾斜過度而翻了過去,就像一條擱淺的大鯨魚,躺在哈得森灣的水麵上。
美國政府立即成立了幾個調查組以查明這起備受公眾關注的大事故,聯邦調查局和福蘭克·霍根律師盤問了100多位證人。與此同時,海軍也成立了以退休海軍少將萊姆·雷黑(Lamar Leahy)為首的調查組。兩個月後,國會海事委員會成立的調查組發布結論說:“起火的直接原因應歸結於民工的疏忽和管理上的疏漏。”
然而,人們充滿疑問,為什麼一個如此巨大的海輪,在有大量防火設施的情況下,能夠爆發大火,並在幾小時內變成一堆焦炭?是不是有納粹破壞分子滲透到船上,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縱火燒毀了這條船?
如果是這樣,1500名民工散布在船的每一個角落,為什麼沒有人發現有人縱火呢?還是兩個以上的破壞分子共同完成了這項破壞性的工作?
“諾曼底”號燒毀的真相,已經伴隨著這場大火造成的重大損失成為一個巨大的謎團。
太平天國北伐為何失敗
1853年5月13日,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奉命率領2萬餘人由浦口(今屬南京)出發,“師行間道,疾趨燕都”,於10月29日進抵天津西南的靜海、獨流鎮,屯駐待援。北伐軍深入直隸(約今河北),清廷震動,即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讚大臣,防衛北京,並由僧格林沁率軍前出,會同欽差大臣勝保圍困靜海、獨流鎮。北伐軍遠離天京,處境日益艱難。1854年2月5日,乃從靜海、獨流鎮突圍南走河間束城鎮,繼走阜城,但仍未能擺脫被圍困的處境。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抽調7500人組成援軍,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等率領,於1854年2月北上增援,直入山東,一度攻克臨清。旋遭清軍圍攻,在南退途中潰散覆滅。林鳳祥、李開芳得知援軍北上,乃從阜城突圍,進據東光縣之連鎮。為分敵兵勢、迎接援軍(尚不知援軍已潰散),5月28日,由李開芳率600餘騎突圍南下,占據山東高唐州城,又為勝保追及圍困。1855年3月7日,連鎮被清軍攻陷,林鳳祥被俘。僧格林沁立即移兵高唐。
李開芳突圍南走茌平縣之馮官屯,最後在僧格林沁引水浸灌下出營被俘。
在太平天國壬子二年(1852年)十一月初十至癸醜(1853年)三年二月十五的三個月中,太平軍連克嶽州、漢陽、武昌、九江、安慶、南京等城市,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在攻克南京建都天京後,即派軍北伐,欲直搗燕京、推翻清政府,在當時,這是完全能實現的。但為什麼後來太平軍由開始的攻勢轉為守勢,最終招致全軍覆沒的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