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明明白白我的愛(1 / 3)

孩子的心靈需要母親的愛來澆灌,勇氣、信心、自尊……無不由此而來,每一個孩子幸福人生的後麵,無不有濃濃的愛意貫穿始終。

可傳統教育下你愛在心裏口難開?

等孩子能夠讀懂朱自清的《背影》也許還有很多很多年,然而來自母親的愛卻是孩子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需要的東西。

這裏有一千零一種方法大聲教你大聲說出來,你的愛不需要含蓄。

永遠擁抱他

韓君的兒子是個黏人的小鬼,小時候就喜歡攀爬在韓君身上,上學了還是常常靠在韓君身邊撒嬌。韓君很享受這種和兒子親密無間的感覺,直到一天到家裏玩的朋友驚訝地笑起來:“哎,這麼大個人了還黏在媽媽身上,男子漢大丈夫,羞不羞?”

韓君一想也是,兒子都十歲了還那麼黏人,也許的確是自己嬌慣太過,這麼下去說不定會養出個“娘娘腔”出來。

於是每次兒子想要抱抱韓君的時候,韓君都會閃開,告誡他說:“男子漢大丈夫,站直了,別老靠在別人身上。”

直到那天送兒子去為期一月的軍訓,看著兒子小小的個子背著大大的背包漸漸走遠,韓君突然心頭一酸,忍不住跑上前去抱住兒子,狠狠地把他摟在胸前好一陣才鬆開。

“媽媽,你是大人,這麼做好羞哦。”兒子剛說完又放低了聲音,“媽媽我好舍不得你。”

韓君開始想起兒子想要抱自己的時候:

考試成績不好,哭的時候;

拿了第一名,開心的時候;

收到禮物,表達謝意的時候;

舍不得離開,撒嬌的時候;

……

韓君發現,擁抱這個簡簡單單的動作卻可以容納如此豐富的感情,在特定的場合似乎難以找到可以完全替代它的方式。真情流露並不是一句娘娘腔、黏人可以概括的,自己為什麼非要製止孩子這種愛意的表達呢?

她想,兒子軍訓回來的時候,她還要擁抱他。

主婦課堂

在人類的各種動作中,擁抱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行為,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德·弗斯博士研究發現,經常擁抱的人比起同齡人會更加年輕有活力,經常彼此擁抱的家庭關係更為親密,而經常和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素質更好,生活態度更為積極,能夠承受較大的壓力。

在嬰兒時期,母親的擁抱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擁抱的姿勢便於哺乳,而缺乏擁抱的孩子則因為不安而易哭易病,情緒煩躁;盡管斷奶之後這種物質上的影響不複存在,但是潛意識中孩子依然會藉由擁抱獲取安全感,希望通過這一動作從父母處獲得支持。

對父母來說,擁抱則是通過肢體傳達感情給孩子最直接的方式,一個簡單的動作能在眾多不同環境下給予孩子安慰和動力。中國傳統文化一向以含蓄為美,父母子女之間的擁抱沒有得到足夠的提倡,反而會受到一些阻礙。但是了解到擁抱的來源和作用後,你還願意放棄擁抱你的孩子嗎?

課堂筆記:擁抱孩子的六個最佳時刻

●孩子起床時,擁抱會使他迅速調整好心理狀態迎接新的一天;

●孩子入睡時,擁抱會在潛意識中給他安全感,使他盡快入睡;

●孩子成功時,擁抱可以讓他感受到你心中的喜悅和驕傲;

●孩子受挫時,擁抱表示對他的接納,減輕他的負疚和害怕被責怪的恐懼;

●孩子哭泣時,擁抱會使他的壓力迅速傳達出去,情緒逐漸鎮定下來;

●孩子情緒低落時,一個擁抱傳達你對他無盡的支持。

拍攝成長錄像

王露早就對女兒說過,十六歲生日那天會送她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終於等到這天,女兒期待地問王露:“媽媽,你到底要送我什麼?”

王露掏出一個不大的禮物盒子,女兒猜道:“一根項鏈?一瓶香水?一條絲巾?”這些都是女兒平時叨念著想要的東西,畢竟女大十八變,青春少女開始注意打扮了。

女兒打開盒子,裏邊隻是一張光盤。

“是大片嗎?”女兒略有點失望。

王露搖搖頭:“你放出來看看。”

女兒打開電腦放進光盤,一會兒顯示器上出現了一個穿著呢子大衣的女青年,大約20多歲,樸樸素素地打扮卻顯得年輕漂亮。

女兒端詳了一下,驚叫:“媽媽這是你,真漂亮啊。”

接下來,女青年變胖了,肚子高高突起,住進了醫院,躺在病床上,光潔的臉上出現了褐色的斑紋。

一個小小的肉團出現女青年的身邊,嬰兒哭得鼻子眼睛皺成一團,女青年卻笑得那樣開心。

“哈,我小時候真醜。”不用說女兒也知道,那個嬰兒是她。

嬰兒漸漸長大了,會吃奶瓶了,會走路了,會騎在媽媽肩上照相了,會玩洋娃娃了,會背著書包上學了……女兒看得津津有味,想不到把自己小時候的照片連接起來看是那麼有趣。

錄像還記錄了不少物件,引起女兒一陣陣驚呼:“哎呀,那不是我的洋娃娃嗎,早不知丟哪去了”“變形金剛,當時好貴的呢。”“我自己織的圍巾”……

女青年在這照片中也不時出現,隻是一次比一次老,慢慢有了皺紋,腰也不再那樣挺直,不變的是她臉上的笑容和眼裏的慈愛。

最後一組鏡頭是十六張照片依次播放,每張都是王露和女兒還有一個生日蛋糕,曾經那樣幼小的肉團一張一個樣,個頭從剛到媽媽腰,到肘,到肩,到耳,最後一張竟然超過媽媽。

看著這些,女兒不知道心裏是什麼滋味,想要說些什麼又不知道說些什麼,眼睛先紅了。王露走過去攬過她的肩膀:“今天的照片還沒拍呢。”

“嗯,我們每年都拍,一直到永遠。”女兒說。

主婦課堂

成長錄像是近年來流行的親子手段之一,它把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片斷記錄下來,進行歸類整理後保存,一方麵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對自己有著怎樣的關愛和付出,從而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一方麵則是收集生活中幸福的片斷不時回味,提高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課後作業:如何拍一部成長錄像

第一步:素材搜集

拍下每年的特殊日子,如生日節日等;

拍下孩子的每個第一次,如第一次走路、第一天上學等;

拍下孩子的每一點成就,如繪畫作品、手工作品;

拍下孩子每一個階段的紀念物,如成績單、畢業證;

拍下某些特殊地點的照片,如學校大門或者景點;

拍下孩子和自己的合影;

第二步:歸納整理

把拍下的照片歸類整理,挑選出不同主題要用的照片,如“大學生是這樣養成的”可以是孩子學習有關的照片,以及成績單、證書等,而“小胖妞變靚妹”則可挑選體型變化比較有代表性的照片。

第三步:製作錄像

選一個圖片處理器,把圖片製作成可播放的文件,並且可以根據喜好添加背景音樂、畫麵文字以及自己的聲音錄音等。

交換日記本

上高三了,女兒變得非常地忙,一個月難得回家幾次,就算回家也是埋在書堆裏寫寫畫畫,要不就是關著門大聲背誦,總騰不出點時間和張倩聊聊。

張倩也明白女兒的苦衷,高三嘛,當然得把時間都放在學習上,不然高考考得不好怎麼辦?可是她又擔心女兒,怕發生了什麼事自己不知道。

不光是張倩煩,女兒也煩。每次回到家,總覺得家裏有點變化,爸爸媽媽隨口說起什麼事自己啥都不知道,連買了新車這麼大的事自己都是半個月後才知道,這種被排斥在家庭外的關係真是糟糕。

可是又能怎樣呢?那麼多作業考試,自己拚了命去學都還嫌時間不夠,哪能像以前那樣和媽媽慢慢逛街,邊走邊聊天?何況事情太多人忙得暈頭轉向,明明有個什麼事該問媽媽還是有什麼東西要告訴媽媽,轉身就忘。

這天女兒翻找舊時的一些考試卷子做複習之用,碰巧翻出小學時候的聯絡本。這本子是當時老師家長各自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現寫了給對方看,以免孩子有所隱藏。

“媽,我們再用這個好不好?”女兒突然想到一個主意。

張倩笑了:“都多大人了還用這個,媽信得過你不會做壞事。”

“我的意思是我記錄學校發生的事,你把你家的事一記下來,我回來的時候就交換看,免得什麼都不知道好不好?”

“我女兒真是聰明,就這麼辦。”張倩欣喜地看著女兒。

半個月後,女兒又回家了,剛進家門就嚷著交換彼此的日記。

外婆養了隻狗叫歡歡、家裏買了個新吸塵器、爸爸正在聯係一家新公司上班……簡簡單單幾句話,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