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
生育是女人一生最大的轉折,無論心理還是生理,不管心態還是智慧,年輕的媽媽們都將麵臨極大的挑戰。如果不能及早地做好準備,身份轉變的困惑,撲麵而來而的壓力,扭曲的育兒理念,自以為是的錯誤教育方法,都將成為自身和孩子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足矣毀掉幸福的人生。
所以,請趕快參加媽咪預備役,學做出色媽媽,為由內到外做好迎接新生活的準備,為自己、家庭好孩子的幸福,再添一重保障。
做母親,你準好了嗎?
阿美一向地耳軟心活,在教育孩子上也不例外。
一開始,阿美是聽從丈夫地話,希望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讓他的個性能夠自然舒展,不會成為像自己這一代這樣,到了成年才開始追尋童年時期壓抑的自我。
“想做什麼,想說什麼,就大膽做大膽說,知道嗎?”阿美一再對孩子說。
可是這天孩子的外公外婆來訪,覺得阿美對孩子太過寵溺,恐怕孩子會被寵壞,於是批評了阿美一頓,外婆更是語重心長地傳授了一通育兒經。
外公外婆走後孩子對阿美抱怨:“外公外婆好凶,我想吃顆糖都不許。”
阿美一想剛才父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論,便嚴肅地責備了孩子一通,說他不該這麼沒上沒下地隨便評論長輩。孩子心裏委屈,哇地一聲哭了。
一段日子後,孩子似乎慢慢適應了阿美的嚴肅,不再隨便開口評論。可是這天阿美又看了本關於孩子培養的書,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不利於自己和孩子溝通,於是連忙改了風格,鼓勵孩子大膽開口,尤其要學會質疑權威,比如家中的長輩。
孩子對阿美的變化有些懷疑,阿美好說歹說地勸他:“媽媽又不是神,當然可能做錯事啦。要是媽媽做得不對,你就要指出來。別怕,媽媽不會怪你說長輩壞話的,有什麼就說好嗎?”
等孩子好容易又鼓起勇氣和阿美爭論今天晚飯是不是足夠營養的時候,阿美接了朋友一個電話。這位朋友恰巧又生在一個特別傳統的家庭,雖然在這個開明的時代不至於是抱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不放,但是卻對父母孩子之間的界限看得特別重。聽了阿美最新的讀書心得,她馬上反駁,引經據典說明了父母不在孩子麵前建立權威的壞處。
停了朋友的長篇大論,阿美馬上又動搖了。孩子尤自在那述說晚飯菜式的不當之處,用書裏看來的種種健康飲食觀點批評阿美的手藝,不想阿美板著臉說:“吃就吃,怎麼這麼多廢話。媽媽做了這麼多年菜,當然知道怎麼做最好。”
孩子沉默了,埋頭吃飯。
就這樣,阿美一會跟風賞識教育,一會追隨大棒子政策,一會在家推行自由發展,一會又要嚴格執行培養計劃……
可是阿美花在孩子身上的心思不少,孩子卻對阿美越來越疏遠,甚至不時透露出厭煩和抗拒的神色,連兩人談話時也不是嗯嗯啊啊地敷衍,就是口氣很衝地挑釁。
阿美非常苦惱,為什麼自己的教育這麼失敗呢?
主婦課堂
阿美的教育的確很失敗,哪怕她似乎一直運用著各種教育理念,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教育風格定位。
雖然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的那樣,“世界上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成功的母親也是相似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風格上,往往因人而異。
親子教育之一是大眾尤其是母親們關心的話題,近年來也湧現出各種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都有其道理,也有不少讓人羨慕的成功案例。但是每種教育理念風格不同,甚至有對立的可能,如果有自己的教育風格定位,再吸納百家之長自然是好,但如果像阿美這樣沒有定位好自己的教育風格,胡亂跟風,則會變成在孩子麵前一朝令夕改,讓孩子無所適從。
尤其是當孩子因為母親的前後不一遭到訓斥懲罰的時候,不但會產生委屈和困惑,甚至因此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而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對這一變化的源泉——母親產生排斥和敵對情緒,成為母子關係上重重的裂痕。
可見對於母親來說,在學習各種教育理念之前,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準備,定位好自己的教育風格,保持對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吸收,學習各種教育理念、成功母親的優點,逐漸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自身沒有做好準備,覺得這樣也好那樣也有道理,見異思遷盲目跟風,隻會讓孩子成為無辜的試驗品,母子關係成為無方向無目的學習的學費。
課後筆記:三種方式定位你的教育風格
第一種 繼承式
孩子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為,即使在長大成年之後,童年生活也會在潛意識中留下深深的印記,讓你不自覺地受其影響。如果你對自己的成長結果尚算滿意,對自己的父母教育方式大部分認同,那麼不妨從模仿開始,繼承你父母的教育方式,將之作為你的教育風格基礎。
第二種 個性式
人難以長時間違背自己的個性,如果你是個嚴肅的人,那麼可能會覺得和孩子談笑不禁有些勉強,如果你平日隨性不羈,那麼也很難在孩子麵前擺出一副嚴母的麵孔。從自己的個性出發,找出你最合適的教育風格,你才能長期堅持,做到親子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種 榜樣式
如果你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頗有微詞,也不知道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合適自己,那麼不妨在眾多教育理念中選擇一種你覺得最好的作為榜樣進行模仿,從模仿中逐漸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風格。需要注意的是一個時期一個榜樣足夠了,貪多的結果隻會是你更加迷茫混亂,再次陷入上文阿美的怪圈中。
千萬別做怨婦媽媽
生孩子是人生大事,劉琦是知道的,可是即使有了心理準備,劉琦還是沒想到有了孩子之後生活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首先是忙,家務驟然多了數倍,直教人喘不過氣來;接著就是經濟壓力,似乎錢一夜之間貶了值,處處捉襟見肘;還有夫妻間從二人世界變成三人行,自己從二十多歲的大孩子變成一子之母,和朋友們之間產生的隔膜......種種心理問題也紛至迭來,讓劉琦難於應付。
於是抱怨成了劉琦的習慣,不管遇上什麼事情,她都會長歎一口氣,然後開始連篇累牘地抱怨。後來愈演愈烈,再讓人高興的事情到了她嘴裏,都會成為愁雲慘霧。
孩子對班集體活動熱心,貢獻突出得了老師的表揚,回家興衝衝地告訴劉琦,劉琦歎口氣:“光會做這些有什麼用?能讓你考試得第一?能保證你考上好大學?有這點時間不如好好學習呢。”
孩子蔫了。
等孩子用功拿了高分回家,劉琦還是長歎一口氣:“別以為考個好分數就有用,現在社會上哪看重這些。北大畢業買肉,博士去掃大街的多了,成績好有什麼用?”
孩子不說話了。
這麼一來二去,孩子不再為任何事情努力。以前身上的朝氣也沒了,小小年紀活像個怨婦,開口閉口都是潑人冷水的話,在班裏,連小同學們都不愛和他一塊玩呢。
主婦課堂
孩子是一張白紙,上麵的一切都是父母在描畫。除了直接的教育交流,父母在家庭裏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心理成長。
如果父母樂觀開朗,那麼孩子也會養成積極的心態,如果父母成天唉聲歎氣,總是看到事物灰色的一麵,那麼孩子自然也會成為性格悲觀者的一員,失去孩子應有的朝氣。
由於對世界持有懷疑和排斥的態度,孩子不會認為生活中會有好的事情發生,當然也就不會為好的未來好的結果去努力,失去進取的精神和努力,很難有美好的未來可言。
另外,他不但對自己的生活悲觀,還會對別人的生活悲觀。誰會喜歡一個時時刻刻都在潑人冷水,打滅自己激情的人相處呢?這種悲觀的心態還會成為孩子的社交障礙,使他從小缺少友情的滋潤,社交能力得不到鍛煉,心靈也會因為缺少朋友而變得孤僻。
雖然初為人母壓力驟增,但是切不可變成一個怨媽媽。當你感覺到自己不時被厭煩的情緒困擾,抱怨開始增多的時候,就要趕快學會減壓,保證孩子能夠有一個積極的精神環境,要知道你的一言一行,決定著孩子的明天。
課後作業:製作快樂筆記本
拿出一本全新的筆記本,最好封麵是明亮的暖色,裏麵有漂亮的卡通圖案;
堅持每天至少記錄一件讓你覺得快樂的事情;
自己畫上插圖,不管繪畫水平如何;
請自己身邊的人在這個本子上寫上讚美你的語言;
為這些事情和表揚標上編號,增加成就感;
心情煩躁的時候閱讀這本筆記本;
如果事情可以重複如燒個好菜讓你心情愉快,刻意多做做這類事情;
努力在被稱讚的方麵有所進步。
是責任也是愛
賈欣生了個漂亮的千金,可是她並不快活。因為她根本就不想要這個孩子,覺得自己還年輕完全應該享受幾年生活,可是抵不住父母的嘮叨、丈夫的懇求、朋友的勸說以及其他各方麵的壓力,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做了母親。
不過賈欣是個負責的人,不會把這口說不出道不明的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對女兒,她倒是照顧得很好,對女兒衣食住行的打點幾乎可以成為大家參考的模範媽媽範本。
可是在這樣一個“模範媽媽”的養育下,賈欣的女兒卻沒有像別的同齡孩子一樣活潑可愛。雖然她文靜乖巧,但總帶著一絲怯生生的味道,說話說事顯得不夠自信,眼睛裏時不時閃過驚惶、害怕的神色。
這天賈欣送女兒去上學,這是寒假後開學第一天,學校熱鬧得像集市,家長們紛紛叮囑孩子注意這個注意那個,餓了記得帶了零食渴了記得去小賣部買飲料,上課要專心,下課要和同學好好玩…….
這種情況下,賈欣和女兒的對話顯得尤其簡短。
“沒什麼事了?”
“沒有了。”
“那我走了。”
“媽媽再見。”
“對了,晚上我有事晚點回家,晚飯爸爸做。”
“知道了。”
賈欣轉身走了。
旁邊的班主任聽見了覺得詫異:孩子才一年級,要是換了別的母親有事回家晚不能按時做飯,肯定得叮囑孩子幾句先吃餅幹啊,或者放學路上買點什麼吃啊,要不就幹脆做好了飯放冰箱孩子回去熱熱就能吃,哪像這位這麼幹脆。
看看賈欣走遠的背影,班主任似乎有點明白了班裏這個可愛小姑娘為什麼總是顯得有點過分內向孤僻的原因。
主婦課堂
表麵上看賈欣是個不錯的母親,把女兒的生活打點得相當妥帖,但是女兒卻難以健康成長,因為她的成長環境中缺少一個重要的因素:愛。
為完成任務,盡自己的責任,給別人交代,滿足長輩的願望,賈欣懷孕的所有理由中唯獨沒有一個:我希望有一個愛情的結晶,情感上從一開始就處於被動狀態。由於沒有足夠的情感動機做支撐,所以盡管她盡職盡責地養育女兒,事實上並沒有完成從女人到母親的心理準備,所以她無法從生育和養育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甚至在潛意識中對這件事情有排斥的情緒。
這種情緒從賈欣的一舉一動中散發出來,從每一個細節傳達給女兒。小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敏感,心靈更加脆弱,母親不愛自己這個事實會給於他嚴重的不安全感,造成他自閉、憂鬱、自卑等等負麵性格。
因此賈欣雖然因強烈的責任感為女兒提供了不錯的物質條件,教育方麵可能也一絲不苟,但是因為女兒感受不到母親的愛,整個成長環境是冷漠的,所以女兒隻能用謹慎的言行來保護自己,以冷對冷。
尤其是當她發現別的孩子待遇不同,別的母親對孩子親昵寵愛時,她會產生懷疑:為什麼媽媽不這麼對我?媽媽不喜歡我嗎?是因為我不夠好,做錯了事,媽媽才討厭我嗎?在潛意識中將自己的待遇歸結為自己的原因,對自己不自信,影響性格的發育。
愛是親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比起各種專家吹捧的教育方式,母親的愛重要得多。有了愛,其他一切可以逐漸改善;但是沒有愛,再盡責的母親,再完美的教育,都無法養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你是孩子獨一無二的母親
小說裏常有這樣的情節:後宮的妃嬪生了孩子交由嬤嬤撫養,自己忙著承歡邀寵,結果孩子長大了不認母親,對自己的教養嬤嬤卻親近有加。
周靜萬萬沒想到,類似的橋段也會出現在自己身上。
周靜從小是個嬌小姐,在娘家被母親嬌生慣養,婚後被丈夫視之如寶,二十多年來十指不沾陽春水。所以在生下女兒後,麵對跟換尿不濕,清理孩子嘔吐的奶漬,抱著孩子哄他睡覺之類非髒即臭,動輒就讓人累得要命的事情,周靜既然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願意去做,幹脆一股腦扔開,雇了兩個保姆輪流照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