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亞歐大陸橋與西北經貿發展(3 / 3)

7.加強西北交通運輸的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與否,直接影響著西北地區的對外開放。西北經濟發展必須首先搞好交通運輸的基礎設施建設。

鐵路建設為真正形成新亞歐大陸橋的運輸能力,國家製定了“擴大東路,打通南北,強幹(線)增支(線),逐步成網”的建設方針。國家鐵道部先後安排了隴海線徐州至連雲港複線,鄭州――寶雞――蘭州電氣化,蘭新線蘭州――武威電氣化,擴建徐州、鄭州樞紐,蘭新複線和寶中線的建設,以及寶成、包蘭、青藏等幹線的改造等項目工程。西安至南京鐵路西安至合肥段。開辟西北至中南、華東地區及西南至華東地區便捷鐵路通道,2000年開工建設的西安至合肥段,全長955公裏,總投資232.3億元人民幣,2003年已建成,並進入試運行;西康、神延鐵路業已完工,投入運營。

甘肅在實現隴海線、蘭新線甘肅段的複線化和提速的同時,計劃建設蘭州經廣元至重慶、玉門至敦煌等鐵路,增加與外部的鐵路通道。

加快青藏鐵路擴建改造工程和蘭青鐵路提速改造工程,進一步提高運輸能力。爭取國家“十五”計劃期間,建成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抓緊建設新的出省鐵路的規劃和前期工作,逐步形成連接西藏、新疆、四川等省區的鐵路運輸通道。

公路建設西北公路建設主要是貫通連雲港至新疆霍爾果斯的東西主幹道;打通陝西、寧夏至長江沿岸的交通幹道;加強川藏、青藏、新藏等進藏公路的整治和建設,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主幹道。

陝西加快以公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2000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30億元人民幣。1999年新建公路1000公裏,其中高速公路103公裏。2000年新增公路裏程1000公裏,開工、建設西安漢中高速、榆靖高速、西康公路秦嶺隧道等項目;西安武漢、西安合肥高速公路等項目也已進入國家計劃。

甘肅的公路建設遵循適度超前的原則,規劃用6年(2000―2005)時間使連雲港至霍爾果斯(GZ45線)、丹東至拉薩(GZ25線)這兩條國家的東西、南北大通道經過甘肅境內的路段全線高速化,重要路段高等級化,省、地(州、市)通二級以上公路,地(州、市)、縣(市)通三級以上油路,423個鄉鎮通四級公路,2000個行政村通汽車,形成全省縱橫交叉的公路網絡。

青海繼續改造以國道和省幹線道路為骨幹的通道網,打通青海至四川、西藏、甘肅、新疆等省區的新的出省通道。2000年1月,祁連山支脈的達阪山隧道竣工通車,達阪山隧道把西寧同新亞歐大陸橋連結起來;2000年2月,(西)寧蘭(州)高速公路動工。加快經濟開發專用公路和縣鄉村公路建設,盡快實現省會至各州州府通二級公路,州至縣達到三級以上標準,部分縣通油路,鄉通公路,農業區行政村通公路,牧業區多數行政村通公路。

航空運輸建設西安鹹陽機場擴建工程。甘肅省進行了嘉峪關機場擴建工程,並新建、擴建夏河、天水、慶陽等三個支線機場。

管道運輸工程建設西北地區抓緊建設蘭州經成都至重慶輸送成品油管道工程、青海澀北經西寧至蘭州、陝西靖邊至慶陽長慶橋輸氣管道工程,並抓緊管網配套建設。

2000年甘肅投資天然氣管道及利用工程2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柴達木盆地澀北――西寧――蘭州天然氣輸氣管道工程。該工程全長953公裏,輸氣規模為20億立方米/年。

光纜通信建設20世紀80年代末,西北各省區90%以上的縣、市可以實現市話自動化及國內直撥,60%以上的縣、市實現國際電話直撥。1998年,蘭州――西寧――拉薩光纜開通。2000年西北所有縣(市)村都通了電話。在建設西安至蘭州、蘭州至烏魯木齊、蘭州至銀川和西寧等四條光纜線的同時,建設銀川經呼和浩特至北京、西安經太原至北京、西安至鄭州及西安至成都四條光纜幹線,聯通全國光纜幹線通信網,並通過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國際出口局與國際通信網聯通。

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光纜幹線將向東延伸至連雲港,向西延伸到柏林、維也納,成為從亞洲經獨聯體各國到歐洲的“亞歐陸地光纜”。並且在西北邊遠城市衛星通信及各省區逐步實現無線移動通信聯網和漫遊,形成多種通信手段相結合的數字幹線通信網。

甘肅以全省公用通信網數字化為重點,加快國家幹線光纜和省區光纜建設,加速專用網、數據網和通信網“三網合一”大力發展信息產業。

8.重建山川秀美大西北的退耕還林(草)工程

水資源與水利建設水資源是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最大的製約因素之一。20世紀末,西北人民就積極做好新疆伊犁河水利樞紐工程、青海“引大濟黃”工程、黑山峽河段開發、甘肅疏勒河水利工程和陝西灌溉改造工程等的工作。

寧夏黃河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約13億元人民幣,水庫總庫容為2600萬立方米。工程建成後,新增和改善灌溉麵積115萬畝,年均發電近7億千瓦時。

新疆的天山、昆侖山、阿爾泰山的降雨、降雪相對較多,有25000多條冰川,水資源的蘊藏量比較豐富,是天然的水庫。新疆一年的淡水資源量大體有1140億立方米,地麵徑流是884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的有252億立方米。新疆是淡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但是新疆對淡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較低。新疆圍繞三大河流域安排了許多控製性節水工程。新疆的“引額工程”,滿足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坡經濟開發帶、北疆油田及阿勒泰中部地區農牧業發展用水要求,促進了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

甘肅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統籌進行外流域調水,重點實施河西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加快疏勒河和黑河流域綜合開發建設,建設甘肅省引洮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

2000年起,在黃河上中遊地區的陝西、甘肅等省區開展退耕還林(草)工程建設,計劃退耕515萬畝,同時安排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種草648萬畝,還將安排投資用於水土流失嚴重和生態環境惡劣地區的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總之,西北地區在礦產、能源資源方麵具有中國首屈一指的優厚條件。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使之轉化為西北地區的經濟優勢,是西北大開發的主體工程,也是關鍵一步。西北資源優勢能否得到充分、合理的開發決定著整個西北經濟發展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

當然長期以來形成的西北地區為經濟發達地區提供材料和初級產品的現象依然存在,加上傳統體製的條塊分割,導致西北地區各省區輸出的產品附加值低、層次低。數量擴張型的單一開發的能源、礦產資源開發的方式,將在新區域市場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中,廣泛地擴展能源、原材料的產業鏈,即開展對能源、原材料產品的深加工,實行綜合型開發,這樣既能提高資源利用和轉換效率,又能依靠市場經濟把西北五省區孤立、分散的優勢聚集為區域整體比較優勢。

(三)新亞歐大陸橋與西北經濟開發

新亞歐大陸橋的東、西貫通,對促進西北大開發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北地區的對外經濟貿易主要表現在西北五省區的對外貿易;與中部、東部沿海地區的貿易;與中亞、西亞、歐洲、非洲的貿易以及與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貿易。開通新亞歐大陸橋,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尤其對西北內陸地區全麵開放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同時,為發展與獨聯體各國、東歐、中東、西亞及西歐的經濟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一,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有利於加快西北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促進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穩定。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的重要聚集區,在這塊中國自然資源最為富集的土地上,藏、維、回、蒙、東鄉、撒拉等民族世世代代在這裏休養生息。西北地區的經濟與全國相比,尤其是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和一些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更為緩慢,差距更大。以新亞歐大陸橋為紐帶,以西北的能源工業為先導,礦產資源開發為依托,農牧業資源為基礎;以沿橋中國經濟帶為主幹,東、中、西部地區聯合開發。對於加快西北地區的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繁榮,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穩定全國大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有利於加快西北內陸的全麵開放,改善內陸地區的投資環境。新亞歐大陸橋在西北地區的就有3000多公裏,為陸橋中國段的60%。它直接貫通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區,通過包蘭線和蘭青線輻射到寧夏和青海,形成了以新亞歐大陸橋為主軸的綜合運輸網絡,使整個西北地區成為大陸橋的直接輻射區。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大中城市已成為直接聯係國內外市場的橋頭堡。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橋頭堡對於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20世紀90年代,中國內陸地區實施的“東進西出,內引外聯,全麵開放”的發展戰略,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整體戰略的首要內容。國家將采取有力措施改善西北地區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在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水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等方麵,使西北地區的投資環境有較大的改善,以吸引國內外生產要素向區內聚合。

第三,新亞歐大陸橋成為連接西北、中原及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動脈,而且“一線雙口”的格局又將促進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聯合和對外開放,沿橋經濟帶在開發開放上的整體優勢十分突出。有利於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加快西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

西北地區基本上是以原材料工業為主的重型結構,有許多老工業基地。一些優勢產業和企業雖然還在發揮作用,但是設備老化、技術老化、工藝老化的狀況十分嚴重。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建立,給西北地區提供了通過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各國的經濟技術合作,以滿足適應一部分行業和企業對適用先進技術和設備、零部件的需求,並且避免花大量外彙從西方進口檔次過高、企業難以消化吸收的同類產品。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高技術和中國的低勞動、土地成本占領國際市場,實現產業升級。西北各省區通過新亞歐大陸橋向西,可以擴大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經濟貿易的交流與合作,向東可以加強同中國中部、東部地區的經濟聯合,聯手走向國際大市場。

第四,隨著鐵路、港口、公路、通信等新亞歐大陸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與新亞歐大陸橋建設相關的許多產業將得到開發利用,如陸橋運輸、陸橋商貿流通、陸橋旅遊等產業。有利於國家宏觀政策向西部地區的基礎產業傾斜,為增強中國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20世紀90年代,國家經濟政策登上新台階,必須強化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並實行產業傾斜和地區傾斜相結合的產業布局政策,使資源地區的潛在優勢得以發揮,國家將繼續實行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重點支持中西北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西北內陸地區重點資源開發區都將隨著優勢資源的開發,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為中國戰略重點實現西移創造有利條件。加快以大陸橋為載體的產業開發,必將促進陸橋區域經濟的聯合發展走向更高的層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國家、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中國新亞歐大陸橋發展促進會、沿黃經濟協作區、隴海蘭新經濟促進會等經濟組織的作用日益強大,帶內的各種各樣聯合協作機構十分活躍,江蘇、山東等經濟大省紛紛出台了沿橋西進拓展經濟增長空間的政策措施,以新疆為代表的西北省區“東聯西出”戰略成效顯著,東西合作、共同發展已成大趨勢。

西北地區要以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帶為發展軸心區,以沿橋大中城市為增長點,利用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整體優勢,搞好東西雙向開放,擴大區域合作與國際合作,使大西北成為中國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