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藝批評之三症(1 / 1)

今日文藝批評氣象不夠宏闊,差強人意,或有三項主因不可繞過:一曰機製之保證,二曰陣地之匱乏,三曰思想之解放。

先說機製保證。以形而下之例說明:目前國情下,一位根底紮實、見識超群、才情勃發的文藝批評家,能及時得到諸如話劇票、京劇票、舞劇票、音樂劇票嗎?他會自己掏錢買票嗎?他能買到票嗎?答案大抵是:若有主動供給方,基本動機是為“邀捧”,遂殊難保證批評取向;而自掏腰包遍看熱劇,目前的批評家幾無經濟能力,熱門票也未必如願買到。如此情狀,由“娛記”代替批評家操持文藝批評,似乎順理成章。若有這樣的機製:諸如藝術基金會之類的第三方權威機構,操持若幹熱門票子,無償提供給有節操、有智慧、有才情的批評家群體,批評家與製作方完全沒有利益關係,是捧是罵悉聽尊便。此機製釀成良性循環後,蔚成優質批評市場,一流權威批評家從中脫穎而出。發達國家文化界有“某劇能否立身,看某批評家如何置評”的文化氛圍,倘若此處亦有如是頂級權威,所謂引導審美取向就不會淪為空談。

次說陣地匱乏。如今報刊和新媒體不少,而專門的文藝批評權威媒體卻明顯匱乏。倘有若幹精湛媒體,看戲、觀影、讀畫、賞藝,一眾文藝之事,何為看點,何為唾點,隻需鎖定中意的批評家專欄,跟隨其好惡,大抵不致迷失。那就何懼口水,不亂陣腳。有朝一日,權威文藝批評家因其思想與才識,贏得廣泛口碑,某個文化陣地因其名聲和個人品牌大行其道,批評家用稿酬就可過上優渥生活,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如是,“準魯迅”“準某某斯基”代有人才前赴後繼,又反向促進權威媒體的矗立。機製與人才乃相輔相成之關係,人才匱乏,機製必擺脫不了幹係。機製之一,便是批評陣地。有了優質批評陣地,便可造就一批單打獨鬥的個性批評家。所謂“批評重鎮”,是由一個個單打獨鬥的批評家組成,一個人就是一個品牌,臨風而立,獨具風采。倘若“重鎮”內的商號,出售同一產品,此鎮必無人氣。此故,培植孕育單打獨鬥者的土壤,方為上策之選。獨木確乎難成林,但無數獨木構成林,唯有獨木之風姿綽約,才有林之萬千氣象。在文藝批評領域,抱團也者,合力也者,實無必要。有長槍者使槍,有短刃者使刃,殺傷力之強弱,取決於思想深度與文字魅力。眼下一些研討會,幾為集體表揚之代稱,中國之人情社會,鮮有當麵商榷空間。單打獨鬥之批評家,不喜此類場麵,情有可原。與其熙然紮堆“表揚”,不如孑然孤軍“批評”。優質的批評陣地,乃最好的“研討會”。

再說思想解放。如何破解“一直在倡導思想解放,一直都不夠解放”的頑疾?其要在於真正落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創作有所謂主旋律與多樣化之和諧共舞,文藝批評亦然。批評風格須多樣化個性化,不必獨獨鍾情於某種主流表達。目下的一些主流表達似有文學性不足之弊,若文字缺乏魅力,流於說教,似難擔起文藝領域之導向能效。

“導”是一種柔軟身段,需要釋放自身魅力。“批評導向”之謂,一則以扭轉媚俗之風,一則以確立崇雅之格,而最有效的扭轉,乃是確立漸臻完美的真正高雅與雅俗共賞。有鮮花之美豔,方顯雜草之猥瑣。要相信受眾的整體眼光,真正優秀的藝術,從來不會逃過他們的法眼,優勝劣汰的選擇機製,整體是公平的。君不見一味忽悠市場化的所謂藝術作品,到頭來總是敗於經典之下。此故應有信心,大浪淘沙後的權威批評,必是清醒而中肯的,必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必是具備前瞻引導的。文藝批評家本質上是藝術家,或謂藝術票友,其對藝術的敏感與深思,優於常人。文藝批評不是閉門謝客的幽思產物,而是生命激情和藝術才華的自然噴湧,無感無思,豈有生花妙筆?現今流行跨界之說,而深究之下就會發現,所謂“跨界藝術家”,十之八九兜兜轉轉於文藝一界。文藝二字之所以親密結合,蓋因兩者很難拆分,文藝門類本就相通,跨與不跨,個人才華質素決定之。文藝本無界,誰是誰的界?一個激情四溢的批評家,倘若發燒戲曲,豈有喑啞之理?倘若鍾情表演,能不說三道四?倘若酷愛書畫,還會熟視無睹?批評大家亦是文藝大家,攜內行之言說文藝之事,或旁征博引嬉笑怒罵,或亦莊亦諧詩意哲理,文風各異而見解超群。導向也者,往往為權威引領。權威與否,批評市場自有淘汰自淨機製。提倡思想解放,就是在基本底線之上,倡導人性和個性的充分解放,倡導風格各異的文藝批評,讓批評人才脫穎而出。假以時日,文藝批評乃至文藝創作之氣象,必能宏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