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攝影師,他受雇幫一名年幼的富家子照一張彈琴的近照。因為鏡頭被限定在某個角落。所以從這個角落透過鏡頭,無法拍下小孩的上半身,正感到困擾時,孩子那聰明的母親立刻說:“寶寶,低一點好嗎?”如此以來鏡頭裏就可以完全看到孩子的臉,結果照出了一張很精美的照片。
要是當時那位母親用命令的語氣說:“把頭低一點。”說不定就不能攝取到這麼自然的姿勢。那位母親可說是一位優秀的心理學家。才能如此巧妙地引發孩子的自主性。
以命令式口氣來說話,事實上隻是傳達指示的那一方可行,對方就不知是否能接受。孩子聽了母親的命令,也不能保證他完全能明白母親的意思。因此這種命令的方式,常常都會得到反效果。
為了讓孩子自然思考,像剛才那位母親一樣,以疑問句的方式誘導他思考,所得到的效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假如父母不用強製的口吻,而用疑問的方式暗示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如此自然而然能為孩子所接受。
1.不要壓抑孩子
當孩子沒有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時,母親常會說出“你又不聽媽媽的話了。”這樣的話,說不定孩子暫時會服從,但是如果我們從智力的發展方麵來看,這種方式實在不太高明。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為這是在父母的權威壓製下,而不是代表真實的理論。孩子遇到這種情形,隻會容忍卻學不到什麼。
換句話說,讓孩子反複地聽這一類的話,孩子就會變得一味遵照父母的話,不知道用腦力來思考。
2.和孩子站在同等高度與他交談
“鄙視某人……”和“尊某人為師”這代表著待人處世所采取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兩句話筆者是從某個小學老師口中聽來的。有時候孩子像是想說些什麼似地拉著老師的西裝褲,老師會彎下身體來問孩子,“有什麼事嗎?”就這樣,孩子附在老師耳旁,和老師同等高度時,好不容易才開口說話。
聽到這件事,一直認為老師做得好。前些時候筆者把一疊電視節目表抱在手上,而這個位置正好和孩子眼睛同等高度,當拿著這個節目表在街上行走時,立刻被一大群好奇的孩子所包圍。換句話說,孩子常常必須抬頭看著大人,總會令他覺得處在不利的地位。的確,有些孩子會因此而產生自卑感。
所以說剛才那位老師所采取的態度,我們應該就能很明白的了解到,這種去除不利條件而彎腰到和孩子同等高度,反而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說這種效果,就是以對等的立場來產生傳達關係,如此才能在平等的情況下,自由地思考,並擁有讓他發言的餘地。
3.讓孩子來糾正父母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