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四大名著影響最為深遠的,首推《三國演義》。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現實中,它的許多人物和故事,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曆史,但曆史在小說中隻不過是一個框架,一個時空斷限。至於裏麵的人物已經被重新塑造,事件也已經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曆史典籍那樣真實地記錄曆史,而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喜好去虛構曆史,把作者對曆史人物的愛憎、對曆史規律的把握和對曆史精神的闡釋全都融合到一起。《三國演義》中的史實經過、人物功過、人物性格、時間、地域等或是不準確,或是弄錯,或是有意虛構,或是過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對此,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概括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實際上,《三國演義》中許多精彩的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例如,張飛怒鞭督郵、孟德獻刀、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關公約三事、躍馬檀溪、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苦肉計、龐統授連環、諸葛祭風、華容道、三氣周瑜、割須棄袍、落鳳坡、諸葛亮智取漢中、玉泉山關公顯聖、八陣圖、七擒孟獲、空城計、火燒上方穀等。
《三國演義》這種虛實錯雜交融的寫法,很容易使讀者將史實與“小說家言”混淆在一起,有的讀者甚至把小說當成正史來看,認為看過《三國演義》之後,對三國曆史就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比一下《三國誌》,整個《三國演義》就會大變味了。對於曆史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演義的水平,而是要以客觀求實的態度,還原曆史的真實麵目。為了“核實”《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成分,筆者參考了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所著的史書《三國誌》以及其他一些資料而編撰了此書。
本書共分為《三國演義》成書、版本及作者;還原《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真實麵目;波瀾壯闊的三國戰爭;揭開《三國演義》中事件的真相;《三國演義》的懸案解讀;《三國演義》中的醫學問題;流傳千古的三國故事;《三國演義》中的巫術文化;《三國演義》中的女性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氣象故事;《三國演義》中的計謀良策;《三國演義》中的千古憾事等十二章,力求從多個方麵和角度為廣大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三國。本書的最大特點是涉及的方麵極為廣泛,信息量很大,觀點新穎鮮明,論述清新平和。特別適合讀過《三國演義》後想進一步了解真實三國曆史的讀者,或者將《三國演義》與本書相互參照閱讀,會進一步認識曆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兩者之間的區別。
劉燁
2007年10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