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年譜簡編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一歲
六月十二日生於分寧縣高城鄉雙井村,家中經濟頗為貧困。
時年範仲淹五十七歲,歐陽修三十九歲,蘇洵三十七歲,王安石二十五歲。蘇軾十歲,蘇轍七歲,蘇氏兄弟母親程氏親授兄弟二人以書。
七月,石介卒,年四十一。
仁宗慶曆六年(1046),二歲
山穀妹生於本年。
九月十五日,範仲淹撰《嶽陽樓記》。
晁端禮生。
尹洙卒。
仁宗慶曆七年(1047),三歲
蘇洵落第,遂悉焚舊稿,絕意功名,而自托於學術。
仁宗慶曆八年(1048),四歲
文彥博拜相。
歐陽修轉起居舍人,徙揚州。
仁宗皇硏元年(1049),五歲
誦習《五經》。
正月十三日,歐陽修移知潁州。
秦觀生。
仁宗皇硏二年(1050),六歲
晏殊遷戶部尚書,知永興軍。
司馬康生。
仁宗皇硏三年(1051),七歲
作《牧童詩》。
王安石任舒州通判。
仁宗皇硏四年(1052),八歲
作《送人赴舉》詩。
範仲淹卒於徐州,年六十四。
賀鑄生。
仁宗皇硏五年(1053),九歲
陳師道生。
晁補之生。
仁宗至和元年(1054),十歲
歐陽修遷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修《新唐書》。
張耒生。
仁宗至和二年(1055),十一歲
弟仲能生。
正月,晏殊卒,年六十五。
蘇軾二十歲,遊成都,拜謁張方平,張方平以國士之禮待之。
仁宗嘉硏元年(1056),十二歲
三蘇離蜀入京,上書翰林學士歐陽修,文名轟動京師。
仁宗嘉硏二年(1057),十三歲
歐陽修知貢舉,程顥、張載、朱光廷、蘇軾、蘇轍、曾鞏、呂大防皆及第。三蘇因程夫人喪,返蜀。
七月,孫複卒。
仁宗嘉硏三年(1058),十四歲
其父黃庶逝世。
六月,文彥博罷相出判河南府。
歐陽修加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
仁宗嘉硏四年(1059),十五歲
從舅父李常遊學淮南。
十月,三蘇再度赴京,三人集途中所作為《南行集》。
王令卒。
仁宗嘉硏五年(1060),十六歲
梅堯臣卒,年五十九。
王安石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言治財之道。
作《溪上吟》詩,《畫堂春·東風吹柳日初長》詞。
仁宗嘉硏六年(1061),十七歲
孫覺以女許之。
六月,王安石知製誥。
八月,仁宗策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蘇軾入第三等,蘇轍入第四等。十月,蘇軾簽判鳳翔府。
宋祁卒。
作《跛奚移文》等。
仁宗嘉硏七年(1062),十八歲
在淮南,結識俞清老。
蘇軾於鳳翔作《喜雨亭記》。
歐陽修《集古錄》編成。
仁宗嘉硏八年(1063),十九歲
是歲以鄉貢進士入京師。
三月,宋仁宗崩。
四月,太子即位,是為英宗。
英宗治平元年(1064),二十歲
至京師赴禮部試,未第,留京師。
蘇軾鳳翔任滿還京。
英宗治平二年(1065),二十一歲
自京師南歸。
二月,蘇軾試秘閣,入三等。得直史館。
英宗治平三年(1066),二十二歲
再赴鄉舉,榮膺首選。
蘇洵卒,蘇軾兄弟護喪歸蜀。
作《南屏山》、《戲贈諸友》、《用幾複韻題伯氏思堂》等詩。
英宗治平四年(1067),二十三歲
赴試禮部,登進士第,調汝州葉縣尉。
與孫覺女結婚。
正月,英宗崩,太子即位,是為神宗。
作《新息渡淮》、《光山道中》、《寄傅君倚同年》、《贈元發弟》、《賀聖朝·脫霜披茜初登第》等。
神宗熙寧元年(1068),二十四歲
赴任汝州葉縣尉,九月到任。
孫覺因反對新法,兩次降職,出判越州。
河北地震。
作《次韻賞梅》、《清明》、《虎號南山》、《徐孺子祠堂》、《次韻戲答彥和》、《思親汝州作》等。
神宗熙寧二年(1069),二十五歲
孫夫人歿於葉縣。作《哀逝》、《悼往》等詩。
因河北地震、洪水等災害,難民湧入葉縣,山穀參加賑災工作,作《流民歎》等詩。
二月,王安石參知政事,創置三司條例,議行新法。
十月,富弼罷相。
蘇軾還朝,因與王安石持異議,改權開封府推官。
另外還作有《次韻裴仲謀同年》、《漫書呈仲謀》、《春近四絕句》等。
神宗熙寧三年(1070),二十六歲
山穀之妹卒。
三月,孫覺落職,知廣德軍。
四月,李常、孫覺、呂公著等因反對新法被貶。
七月,歐陽修知蔡州,九月至任。
十二月,王安石拜相。
作有《漫尉》、《睡起二首》、《將歸葉先寄明複季常》、《次韻寄滑州舅氏》等。
神宗熙寧四年(1071),二十七歲
在葉縣。
三月,韓絳罷相知鄧州。
六月,富弼罷相判汝州。蘇軾通判杭州。歐陽修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
十一月,孫覺自廣德軍移守吳興。
作有《春雪呈張仲謀》、《睡起》、《夏日夢伯兄寄江南》、《答王晦之見寄》、《答龍門潘秀才見寄》、《戲詠江南土風》、《弈棋二首呈任公漸》、《聽崇德君鼓琴》、《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並州》等。
神宗熙寧五年(1072),二十八歲
蘇軾在孫覺處初次見到黃庭堅詩,“絕歎以為世久無此作矣!”
參加招考學官考試,名列優等,除北京國子監教授。因其文章才華為文彥博賞識,為文留任,前後共計八年。
閏七月,歐陽修卒,年六十六。
十二月,蘇軾至湖州,訪孫覺,作《墨妙堂記》。
作有《以金沙酴碝送公壽》、《道中寄公壽》、《論語斷篇》等。
神宗熙寧六年(1073),二十九歲
時在北京任國子監教授。
正月,晁補之初次謁見蘇軾於新城。
周敦頤卒,年五十七。
作有《秋思》等。
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十歲
與謝師厚之女結婚。
四月,文彥博判大名府。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府。
九月,蘇軾知密州,路過揚州,孫覺薦秦觀於蘇軾。
作有《六月閔雨》等。
神宗熙寧八年(1075),三十一歲
在北京任國子監教授。
二月,王安石複相。
六月,王安石《三經新義》詔頒於學官。
十一月,蘇軾在密州,作《超然台記》。
作有《奉答子高見贈十韻》、《次韻謝子高讀淵明傳》、《秋懷二首》、《西禪聽載道士彈琴》等。
神宗熙寧九年(1076),三十二歲
在北京任國子監教授。
八月十五日,蘇軾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於密州。
十月,王安石還歸江寧。
作有《二月丁卯喜雨吳體為北門留守文潞公作》、《題文潞公黃河議後》等。
神宗熙寧十年(1077),三十三歲
在北京任國子監教授。
女兒黃睦生。
友人王肱卒,為其作《王力道墓誌銘》。
曾鞏建徐孺子祠堂於洪州,作《徐孺子祠堂記》。
作有《次韻正仲三丈自衡山返命舍驛過外舅師厚贈答》等。
神宗元豐元年(1078),三十四歲
在北京任國子監教授。
二月,寄書蘇軾,並隨書寄《古詩二首上蘇子瞻》詩,蘇黃二人在互相聞名後初次互通消息。
蘇軾在徐州任上。四月,秦觀攜李常書來謁蘇軾。
此時期詩作有《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對酒歌答謝公靜》、《和師厚接花》、《和師厚郊居示裏中諸君》、《戲贈彥深》、《江南》等。
神宗元豐二年(1079),三十五歲
在北京任國子監教授。學官任滿。
二月,蘇軾改知湖州。
七月,蘇軾“烏台詩案”發生。
十一月,蘇軾文字獄結案,於十二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與蘇軾互通書信,在十二月因受蘇軾“烏台詩案”牽連,被罰銅二十斤。
作有《次韻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次韻答張沙河》、《再次韻呈明略並寄無咎》、《乞貓》、《和陳君儀讀太真傳五首》、《次韻答柳通叟求田問舍之詩》、《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等。
神宗元豐三年(1080),三十六歲
罷北京國子監教授,赴京師,改官知吉州太和縣。
繼室謝夫人逝世。
秋,攜家室三十餘口赴吉州太和縣任,經南京、盱眙入淮河,過楚州,經高郵時特訪秦觀,歡聚二日。十月至真州,有書信寄秦觀。途經蕪湖,溯江而上,泊舟皖溪口,遊舒州三祖山,因戀其環境優美而不忍離去,自號山穀道人。十二月過南康軍,並遊廬山。
九月,王安石改封荊國公。
曾鞏移知滄州,經京師,神宗召見,除史館修撰,管勾編修院。
作有《汴岸置酒贈黃十七》、《次韻伯氏長蘆寺下》、《次韻答李端叔》、《池口風雨留三日》、《次韻公擇舅》、《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宿舊彭澤懷陶令》、《題落星寺四首》等。
神宗元豐四年(1081),三十七歲
春天,到達太和縣。
在太和任上,曾考試舉人於南安軍。
與蘇轍定交,時蘇轍謫監筠州鹽酒稅。有《秋思寄子由》等詩寄往筠州。
與周敦頤二子周壽、周燾相交往。
二月,蘇軾在黃州,馬正卿因其貧困,為請故營地數十畝。蘇軾躬耕其中,取名東坡。
七月,詔曾鞏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
陳師道始遊京師。
此時期的作品有《豐城》、《贛上食蓮有感》、《答餘洪範》、《次韻和答孔毅父》等。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十八歲
在太和縣任。
正月,富弼、文彥博、司馬光等為“洛陽耆英會”。
三月至八月,為銷售官鹽深入山區,所到之處有刀坑、勞坑、大蒙籠等地。
七月至十月,蘇軾兩次遊覽赤壁,作前後《赤壁賦》。
山穀此時作有《答餘洪範二首》、《上大蒙籠》、《勞坑入前城》、《登快閣》、《漫興》、《送徐隱父宰餘幹二首》等。
神宗元豐六年(1083),三十九歲
任太和縣令。
四月,曾鞏卒。
閏六月,富弼卒。
八月,與王鞏相遇於江濱,二人飲酒相慶,山穀作《王定國文集序》。
十月,參寥子訪蘇軾於黃州,同遊武昌西山。蘇軾此時作《記承天寺夜遊》。
十二月,解官太和令,移監德州德平鎮,順道返鄉。
此一時期山穀作有《食筍十韻》、《觀王主簿家酴碝》、《戲和答禽語》、《奉答李和甫代簡二絕句》、《答永新宗令寄石耳》、《夜發分寧寄杜澗叟》等。
神宗元豐七年(1084),四十歲
移監德州德平鎮,年初,路過金陵,訪王安石於鍾山。春,過揚州見俞清老。途中路過潁昌,與陳師道相遇,陳拜入山穀門下。六七月間,到達德州。時趙挺之通判德州,推行市易法,山穀力阻之。
正月,蘇軾移汝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六月遊石鍾山,作《石鍾山記》;七月拜訪王安石於金陵,唱和甚多。
此一時期,山穀作有《揚州戲題》、《題王仲弓兄弟巽亭》、《送王郎》、《題宛陵張待舉曲肱亭》、《放言十首》、《送伯氏入都》等。
神宗元豐八年(1085),四十一歲
一至五月在德平,其間張耒寄書與山穀。四月奉詔為校書郎。五月,會食於趙挺之官舍,觀古書帖,並題書於古樂府《木蘭詩》後。九月到京師,其弟叔達亦來京,與陳師道、邢居實過李公麟處。
三月,宋神宗崩。太子煦繼位,是為哲宗。
五月,蘇軾複朝奉郎,知登州。九月,遷禮部郎中。十二月,拜起居舍人。
五月,蔡確進左相,韓鎮拜右相。
陳師道客東都,秦觀來晤。
此一時期山穀作有《次韻清虛同訪李園》、《寄黃幾複》、《和答莘老見贈》、《次韻子由績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國》、《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訪趙君舉》等。
哲宗元硏元年(1086),四十二歲
任秘書省校書郎,與蘇軾相見於年初。
正月,蘇軾和李公麟為柳仲遠作《鬆石圖》。蘇軾兄弟均作詩,邀山穀同賦。
閏二月,司馬光為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
三月,由司馬光推薦,山穀與範祖禹、司馬康同校《資治通鑒》。
四月,王安石卒。呂公著拜右相,詔起文彥博平章軍國重事。
六月,詔山穀與孔平仲、畢仲遊、晁補之、張耒等九人參加學士院考試,以充館閣,蘇軾主考。
七月,蘇軾、韓川遊覽京西南郊之西太一宮,見王安石所作題壁詩二首,遂和詩數首。司馬光卒於九月。
蘇軾於九月十二日任翰林學士,蘇轍為起居郎。
十月,呂公著提舉修《神宗實錄》,山穀任神宗實錄院檢討官。
十一月,蘇軾與翰林學士承旨鄧聖求話舊事作《武昌西山》詩,山穀與蘇轍、張耒等三十餘人和之。
十二月,張耒、晁補之為正字。
山穀此一時期作有《送範德孺知慶州》、《次韻王荊公題西太一宮壁二首》、《有懷半山老人再次韻二首》、《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次韻子瞻武昌西山》等。
哲宗元硏二年(1087),四十三歲
正月,山穀除著作佐郎。洛、蜀、朔黨爭起。
二月,其友邢居實卒於隨州。山穀作《南征賦》以示紀念。
四月,陳師道特授亳州司戶參軍,充徐州教授。
五月,趙挺之等為監察禦史。
七月,張商英提點河東路刑獄,山穀與蘇軾、張耒等人為之餞行。
十二月,趙挺之彈劾蘇軾,並兼及山穀。
此一時期山穀作有《雙井茶送子瞻》、《戲呈孔毅父》、《子瞻詩句妙一世乃雲效庭堅體蓋退之戲效孟郊樊宗師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後生不解故次韻道之子瞻〈送楊孟容詩〉雲“我家峨眉陰,與子同一邦”即此韻》、《陳留市隱》、《詠李伯時摹韓蚫三馬次蘇子由韻簡伯時兼寄李德素》、《次韻子瞻題郭熙畫秋山》、《題鄭防畫夾五首》、《題陽關圖二首》、《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等。
哲宗元硏三年(1088),四十四歲
在秘書省兼史局。正月至三月,蘇軾等知貢舉,山穀為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