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宋代文學發展的高潮時期是蘇軾主持文壇的時候。近代人陳衍說:“餘謂詩莫甚三元,上元開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石遺室詩話》)此處所謂的“元祐”,指蘇軾、黃庭堅等人活躍於詩壇的北宋後期。毫無疑問,蘇軾是當時成就最大的詩人。但由於蘇軾寫詩的方式是憑其才情隨意揮灑,而且其作風更是敢怒敢罵,在元祐後期,黨爭激烈,文字獄常常出現,因此後學之人對其難以追隨仿效。於是,作詩極其講究法度,題材又比較偏重書齋生活的黃庭堅便成了青年詩人學習的典範。作為“蘇門四學士”之首的黃庭堅在文學藝術領域有著很深的造詣,其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而其詩歌成就卓越,鮮明地體現了宋代詩壇的美學風範,他作詩法度井然,字斟句酌,便於仿效,而且他還為詩人們設計了擺脫窘境的策略,即“點鐵成金”,使人有具體的門徑可入,因此受到了眾多青年詩人的追隨。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隨黃庭堅的詩人逐漸形成了一個詩歌流派——江西詩派。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曾任集賢校理、國史編修官、鄂州太守。在新舊黨爭中兩度受謫,最後死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終年六十一歲。有《山穀集》,一名《豫章集》。

黃庭堅在青年時代,詩文就受到蘇軾的高度稱讚,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在詩歌創作上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的詩多為描述個人經曆、親友間的友誼,表現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抱負與感喟。他提倡學習杜甫作詩的技巧,主張“無一字無來處”,取古人陳言“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以雄健的筆力把精心選擇的典故貫穿起來,使詩歌更為凝煉峭拔。他的詩月鍛季煉,尤為重視對偶句的錘煉,以歌行之氣運於偶句,單行直下。詩中多用拗句,有一種特殊的音樂美。詩風奇險深刻,筆力雄闊,被推為江西詩派的創始人,對宋詩影響深遠,流風遠被於近代。

他的詞多是飲酒、賞花、歌詠自然風景和男女之情,隨意抒寫,比詩明白流暢得多。豪放曠達恣肆之處,有時得蘇軾之神韻。

他的文章十分注意學習前人文章的法度,或寫景狀物,寓深刻的哲理於其中;或談論文學藝術,闡明自己的詩學觀點;或講述與友人的情誼,感情誠摯;或應人之請寫記作銘,通過對人物、事物的記述說明一種道理,絕非泛泛的應酬之作。

黃庭堅是宋代的大詩人,但20世紀對黃庭堅的評價毀譽不一,當然這種爭論無疑也推進了黃庭堅研究。20世紀前半葉的宋詩研究為黃庭堅詩歌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黃庭堅詩研究受各種因素影響處於低穀,80年代以來,隨著學術環境的改善,學術界對黃庭堅的研究從各個方麵展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現了大量論文與多部論著。

此次我們解評的黃庭堅作品,主要以四川大學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黃庭堅全集》為據,分別參照了中華書局出版的《黃庭堅詩集注》以及由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的《全宋詞》等書。在評注過程中我們曾參考潘伯鷹選注的《黃庭堅詩選》,陳永正選注的《黃庭堅詩選注》,黃寶華選注的《黃庭堅選集》等著作,獲益良多,在此謹致以由衷的感謝。此次解評的作品,限於叢書的體例篇幅等各個方麵的要求,我們選擇了黃庭堅的詩作111首,詞作20首,文7篇。末附“黃庭堅年譜簡編”、“黃庭堅著作主要版本”、“黃庭堅研究重要著述”及“《黃庭堅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著重號標注)。限於水平,其中注釋、解析方麵存在的謬誤在所難免,希望得到方家與讀者朋友的指正。

吳言生 楊鋒兵

2008年9月於陝西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