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Socrates約前469~前399),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蘇格拉底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可以說,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古希臘的哲學家都偏重對宇宙起源和萬物本體的研究,對於人生並不十分關注。蘇格拉底則擴大了哲學研究的範圍,他將哲學引到對人心靈的關注上來。蘇格拉底認為,研究物質世界的構造和法則、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質是必須的,但對於哲學家來說,應該有比樹木、石頭和星辰更有價值的問題,這就是心靈問題、道德問題和知識問題。這些問題和人息息相關。他引用德菲爾阿波羅神廟所鐫刻的那句神諭來呼籲世人:“認識自己”,旨在希望人們能通過對心靈的思考來追求德行。
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製由於先天的理性缺失而變成新的暴政專製的年代。蘇格拉底認識到了雅典直接民主製的局限——人民的決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們很可能盲目行事,也往往會意氣用事。由於人們的決策往往建立在個體的感覺、體驗和情緒之上,人數多不一定能產生理性、正義和民主。因此,基於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蘇格拉底反對“無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張“精英民主”。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數人的統治不被限製,民主的理想就會成為一種新的專製權力的根據。多數的無限權威意味著多數的權力泛用,因為一旦多數擁有了無限的權力,那麼任何持有與多數不相同的見解的個人或數量上處於弱勢的群體的意見,便很難得到尊重和保護;多數可以阻止少數陳述意見,可以隨意地否定少數的意見,甚至可以任意處置少數,而少數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無處伸冤。更嚴重的是,多數的無限權威將為不斷反複的、怨怨相報的暴行埋下禍根——今天可以任意處置少數人的多數人,明天則有可能成為被另外的多數所隨意處置的少數人,這將使社會最終處於一個不穩定狀態。很顯然,蘇格拉底已經超越了古希臘的民主理論,為近代自由民主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蘇格拉底是智者,在前人留下的豐富精神遺產中,他進行了大膽的揚棄;蘇格拉底是哲人,不媚俗,不屈從,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理念,並為之勇敢奮鬥,直至殉難。許多真正有見地的哲學家都認為,蘇格拉底的死影響深遠。正是蘇格拉底殉道式的受難,才激起了人們對自身的批判和反思,從而啟發今日人們能尊重理性,寬容不同觀點和意見。
劉燁
2007年夏於北京讀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