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開發中預防腐敗的戰略意義和現實緊迫性(2 / 3)

(二)西部大開發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對反腐敗鬥爭的要求

西部大開發既是西部地區難得的發展機遇,又對反腐敗鬥爭提出了新的要求。

1.難得的政策機遇與對幹部作風建設的要求

為了有效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國家出台了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包括提高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地區的比例,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土地和礦產資源優惠政策、吸引外商和人才的優惠政策、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優惠政策等。政策的優惠和傾斜為西部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當年開發東南沿海,國家主要是給予特殊和優惠的政策,而正是這種優惠和特殊的政策使東南沿海地區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西部地區能否抓住中央優惠政策的機遇,加快發展,取決於西部各省(區、市)有沒有創造性和可行性的配套政策,更取決於西部地區各級黨政領導的真抓實幹作風。西部大開發三年來的實踐證明,領導幹部的作風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突出。一項好的政策如果沒有好的作風保證,就很難落到實處。而現實狀況是,好的政策往往被一些部門和領導惡劣的作風給破壞了。例如:有的部門衙門習氣嚴重,工作不負責任,推諉扯皮,辦事拖拉,效率低下,該優惠的政策不積極兌現,該提供的服務不及時到位;有的部門作風粗暴,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有的行政執法部門對經濟糾紛處理不及時,裁決不公正,執行不得力,搞地方保護主義;有一些人將部門利益職能化,利用手中的權力向服務對象吃、拿、卡、要,敲詐勒索,“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有些部門全局觀念淡薄,為部門和地方的利益以及眼前利益,把投資者當成“唐僧肉”,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不講政策講私利,故意刁難投資者等等。這些問題嚴重損害了西部的形象和聲譽,製約了擴大開放和經濟發展。因此,要把優惠政策落實到西部大開發的實踐中,必須端正作風,遏製腐敗。

2.難得的投融資機遇與防止以權謀私的要求

大開發的目的是達到以經濟效益為主的經濟社會全麵發展。而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具備足夠的資金。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中央和西部各省(區、市)不僅出台了一係列的優惠政策,而且加大了資金投入的力度。目前西部大開發資金的投入力度,是改革開放之初東南沿海地區不能比擬的。為實施招商引資,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2000年國家把國債投資和國家撥款的70%投向中西部地區,把國際上提供的政府優惠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提供貸款的70%用於中西部地區建設。同時,國家還計劃在西部地區實施“十大工程”,加快五個基礎條件好、對西部開發有先導作用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安排31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加快78個在建大中型項目建設。截至2001年,僅陝西在以公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就投資了2000多億元,國內外還有更多的投資商在投資或準備投資開發西部。與此同時,腐敗分子也盯上了這塊“肥肉”。毫無疑問,無論是國家的資金還是其他渠道的投資,都必須用於大開發事業而絕對不能讓少數人據為己有。這就要求我們從西部大開發伊始就必須十分重視反腐敗問題。隻有堅決遏製腐敗現象,才能保證更多的投資和資金的有效使用,促進西部跨越式發展。

3.難得的科技、教育特別是人才機遇與懲治用人腐敗的要求

黨中央以及西部各省(區、市)為了在西部大開發中吸引和用好人才,加大科技教育文化發展的力度,采取了一係列特殊措施,先後在吸引、挽留和鼓勵人才創業方麵,在發揮科技主導作用以及加強文化教育等方麵出台了力度較大的政策、規定和措施。這種難得的人才機遇,使近年來西部人才外流的被動局麵有所扭轉。但由於軟環境特別是用人環境方麵存在的問題,如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任人唯親,甚至跑官要官、賣官鬻爵,等等,使本地人才灰心喪氣,外來人才望而卻步,失去了不少吸納人才的機會。這說明,如果不下大力懲治腐敗特別是用人上的腐敗,西部大開發將會失去充分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