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鄧小平新時期軍事理論形成的契機。十一屆三中全會營造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政治環境和理論環境,為新時期鄧小平軍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養分,尤其是真理標準的討論,更是為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轉變提出的新的任務和要求,唯此,才有了軍隊建設轉型的理論與實踐。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是鄧小平新時期軍事理論形成的基礎。什麼是毛澤東思想、怎樣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係列重大問題的討論和正確結論的得出,推進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推進了全麵改革和對外開放,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和觀念更新,使我們更加堅信: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隻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社會主義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同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同步發展的。

鄧小平新時期軍事理論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理論體係中的重要部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社會主義建設思想體係的一個方麵,它的指導思想和具體內容都是圍繞我國經濟政治建設,為經濟政治建設服務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統帥,根據世界格局的巨大變化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以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有關建立和發展無產階級軍隊的方針和加強社會主義國家國防建設的思想為指導,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在開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進程中,就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大政方針進行了總體設計,相繼發表了《精簡軍隊,提高戰鬥力》、《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在軍委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等一係列重要講話,對軍隊建設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提出了不少新的思想和觀點,主持軍委製定了許多重大決策。例如,國防和軍隊建設適應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在指導思想上實行戰略性轉變;國防和軍隊建設要服從整個國家建設大局;軍隊要擔當起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曆史責任;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事業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質量建軍與發展國防為主體內容的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理論。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並富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在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在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進行革命戰爭和人們軍隊建設的基本規律的理論反映。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則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軍隊和國防建設基本規律的理論表現。最重要的是,鄧小平堅持運用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基於新時期特點,得出了新的科學結論。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理論是新的曆史條件下軍隊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深刻的實踐性和科學的指導性,為我們提供了正確認識和解決新時期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我軍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奪取新的更大勝利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理論的指導下,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就。軍隊始終保持自己的性質和優良傳統,軍政素質和現代作戰能力明顯提高,出色完成各項任務,經受住了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在維護祖國統一、安全和穩定,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麵,作出了積極貢獻,贏得了黨、國家和人民的極大信賴和擁護。鄧小平軍事思想是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實踐探索的結晶,它不是禁錮思想的終點,而是指導我軍走向新的征程的旗幟和路標。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人民軍隊建設全麵創新發展的曆史起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頁。)創新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又是黨引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十一屆三中全會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思想禁錮,開創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先河,也成為人民軍隊建設全麵創新發展的曆史起點。

第一,創新了人民軍隊建設的目標體係。

人民軍隊建設的總目標是涉及軍隊的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牽引整個軍隊建設。長期以來,受“突出政治”的“左”的思想影響,軍隊建設隻強調革命化,偏離了軍隊的基本職能。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多次軍事會議上,鄧小平同誌就提出“提高我軍戰鬥力的問題”,強調“國防現代化”問題。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頁。)

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思考實踐,他明確概括了我軍建設的總目標:“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5頁。)革命化就是要求軍隊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老紅軍的優良傳統,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和政策,始終不渝地保持人民軍隊的革命性質;現代化就是要求軍隊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全麵提高官兵素質,逐步改進武器裝備,正確解決整個部隊的科學編程問題,不斷提高軍隊建設的科學技術含量,提高現代條件下的總體作戰能力和水平;正規化就是要求軍隊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根本方針,建立健全規章,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用條令條例規範部隊建設的方方麵麵,推動部隊建設逐步走上製度化、法製化的發展道路。在“三化”的有機整體中,革命化是根本,是現代化、正規化的靈魂;現代化是中心,是我軍建設向高級階段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革命化、正規化的基礎;正規化是保證,是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三個方麵互相聯係、互相促進,構成了新時期我軍建設的目標體係。

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還確定了軍隊建設總的原則,這就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軍隊始終是黨領導的,黨要管軍隊。軍隊要聽黨的話,任何時候都不能打自己的旗幟,不能搞小圈子。要堅持黨領導軍隊的各項製度,尤其是通過中央委員會來實現黨的絕對領導,更要加以堅持。堅持這些製度,要講政治紀律。個人必須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要大力加強軍隊各級黨組織的建設,提高黨的戰鬥力;軍隊要永遠成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忠實執行者和堅定捍衛者;要維護黨中央的領導權威。這一原則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國家、政黨、階級和軍隊相互關係的學說,指明了我軍階級屬性、國家屬性、人民屬性的一致性,有力地反擊了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軍隊國家化”等奇談怪論。

第二,創新了人民軍隊的發展道路。

把軍隊的發展道路置於國家發展的大局思考,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思路。國家經濟的發展是國防建設的基礎,直接製約和影響國防建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反複強調軍隊現代化隻有建立在國家整個工業以及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軍隊建設要服從於經濟建設,把軍隊建設和發展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指明了在經濟不發達的中國加強國防經濟建設的根本途徑,但這一思想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很好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通過對世界形勢和國際戰略格局的正確判斷,提出“國防建設服從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科學論斷,反複強調國防建設沒有一定經濟基礎不行,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隻有國民經濟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在現代條件下,沒有什麼東西比國防建設和現代化戰爭更依賴於經濟的發展。軍隊要考慮國家經濟條件的承受能力,以國家利益為重,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要在這個前提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為此,提出軍隊要注重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