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陝西師範大學侯靜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胡錦濤同誌在十七大報告中深刻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其中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作為改革開放十條基本經驗之首,而且將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也在改革開放中實現了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研究二者之間的關係對於我們深化改革,繼續推進馬克思主中國化事業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改革開放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必然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曆程就是在實踐中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過程。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用以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得出的結論,也是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為一種外來的指導中國革命的意識形態,中國共產黨人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經曆了許多極其複雜和曲折的過程。以毛澤東為領導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的革命過程中,經過了艱苦卓絕的奮鬥和探索,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正是在這個結合過程中,產生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通過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兩步走”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並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峽穀”,跨越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充分發展階段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然而,在對中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作為黨的領導人的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理論觀點教條化、公式化,致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逐漸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毛澤東先後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試圖將革命戰爭年代群眾性鬥爭的舊方法和舊經驗照搬來解決問題;在經濟模式上,照搬蘇聯經驗也給中國經濟建設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更為嚴重的是毛澤東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結果錯誤地發動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受到了又一次嚴重的挫折。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社會從1958年到1978年20年間,實際上處於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頁。)
顯而易見,是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對中國共產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之所以能夠從失敗走向勝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毛澤東大膽地倡導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則,堅持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本本主義,強調以實踐為標準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獨立思考,大膽創新,最終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適合於中國革命的實際。同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一度遭受嚴重挫折,也是因為放棄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則,把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理論觀點教條化、公式化,不是力求理論適合於實際,實事求是,而是強使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適合其理論觀點上的要求,乃至作為其理論的試驗場,致使黨和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臨危受命,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的核心,擔當起挽救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的重任。針對毛澤東晚年所犯的錯誤,鄧小平指出:世界天天在變化,新的事物、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關起門來不動腦筋,就一定要落後;馬克思主義如果不與新的客觀實際相聯係,不接受新事物,就一定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不發展就沒有生命力。他斷言:“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頁。)因此,必須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勇於探索,勇於創新,讓思想接受實踐的檢驗,大膽地試,錯了就改,對了的就堅持。鄧小平作出把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麵來的決策,並堅持以生產力作為社會進步的標準。而要迅速發展生產力,必須首先打破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現存的生產關係,建立適合於生產力迅速發展需要的新的生產關係。與此同時,必須大規模地吸引投資,迅速提高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並且還必須極大地改變馬克思和毛澤東等原有的生產觀念和消費觀念,廣泛開拓新的生產渠道和新的市場。這一切都需要積極引進國外的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引進外資,學習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和經濟運作方麵的一切長處,即需要改革和開放。顯然,無論是借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理論及其經營方法來改革“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製,還是把社會主義的國家向資本主義的國家開放,這些都大大超出了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原有的設想。但這一思想既是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和曆史觀出發的,因而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也是從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的,因而又是明顯地具有中國特色的。因此可以說,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呼喚著改革開放。
二、改革開放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指導原則
胡錦濤同誌指出:“《共產黨宣言》發表160年來的曆史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頁。)根據這種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人為本這些基本理念,提出符合中國實際、順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期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路線,去指導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事業的。因此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作為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的理論基石和根本指針。這是我們一往無前、方向正確、富有成效地開展改革開放的根本思想理論保證。正如胡錦濤同誌闡明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頁。)始終不渝地堅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概括新的認識、新的經驗,去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分析新矛盾,解決新課題,不斷推動改革開放深化發展,這正是我們成功推進改革開放的一條基本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