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變遷與利益協調機製之初步探討(2 / 3)

從1981年我國農村經濟改革開始到現在,30年的時間裏出現的認識上和理論上的迅速提高,是與我國改革實踐的巨大發展相一致的。目前我國經濟成分出現了多極化:國有、集體、個體、私營、股份、合資、外資、國際資本,在不少地區私營經濟的比例甚至遠遠高於公有經濟。生產關係中所有製結構的這種變化,必然在階級階層的構架上產生直接影響。與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相適應,階級成分也日趨多元化。(王笑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階級階層結構變化的原因、特點及結果》,載於《前沿》2005年第一期。)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階級階層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之一,是經濟體製改革引起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另一個重要方麵則源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展創建出許多新興產業部門,使得從業人員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產生了的新的職業群體,帶來了社會階層結構的多元與分化。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成就是世人矚目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從求生存的溫飽型提高為追求生活質量的享受型。由此,信息產業、宇航業、電信業、生物產業、醫藥業、環保業、生態農業等高科技產業,以及與此相聯係的科學研究部門、管理部門、法律、保險、谘詢、中介、廣告等行業,紛紛出現並迅速形成規模,而人們在物質生活達到生理需求的滿足以後,進而要求文化娛樂、衛生保健、服務和環境等精神和身心健康方麵的高層次需求。於是,教育、體育、文化(廣義的文化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音樂舞蹈、電影、教育科普、小說詩歌、美術等等)、旅遊、環保、保健、服務、社區管理等領域日益擴大,都已形成巨大的產業規模,並擁有穩定的、龐大的從業人員。現在我們常常能聽到諸如電影人、電視人、音樂人、體育人、文化人、廣告人等新群體的職業稱謂。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上新興科技產業和文化娛樂產業將日益快速增長,從業人員也將形成越來越大的社會群體。這些群體已經並將繼續分割我國傳統的社會階級階層群體,真正形成社會層級群體的交叉多元化。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多元化是因為現代社會經濟比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有大得多的生產內存和複雜得多的社會分工。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階級階層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之一,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不斷發展引起的,是客觀因素造成的。這種因素使我國社會群體發生的變化具有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以上兩個重要因素綜合推動下,當前我國社會階層發生了顯著變化,對這些變化進行科學的分類和正確的判斷,將會對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以此來分析近期我國社會發展趨勢和社會各集團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並製定我們的政策走向。當前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整體特點是速度快、麵積大,並帶有根本性,帶有鮮明的特點:

1.各個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內部的層化現象明顯,群體內部的異質性增強。特別是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內部,階層的單一化逐漸演變為階層的多層化。首先,就工人階級內部分化來說過去的工人階級是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包括產業工人、商業服務業人員,也包括黨政領導幹部、機關辦事人員。現在,黨政領導幹部、機關辦事人員與產業工人、商業服務業人員的階層地位拉開了差距,一大批農民以“農民工”的身份進入了產業工人和商業服務業人員的隊伍,而另外一部分工人和職員由於多種原因成為“下崗工人”,轉入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隊伍。其次,就農民階級內部分化來說,隨著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推行,農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是改革最早的受益者。由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民階級本身也分化成多個階層,但大部分農民屬於農業勞動者階層,仍然以農業為謀生手段。此外,在農民中還產生了不少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一些農民通過考學、進城務工等方式跳出農門。

2.社會分化和社會流動機製發生了變化,社會階層流動普遍加快。階層之間相對開放,剛結構向彈性結構轉化。我國相對僵硬的社會結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鬆動,人們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迅速變化。許多人在不同所有製、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之間流動頻繁,人們的職業、身份經常變動。以職業為基礎的新的社會階層分化機製逐漸取代了過去以政治身份、戶口身份和行政身份為依據的分化機製。

3.社會階層的分化使社會群體利益多元化和複雜化,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由內潛而外化。社會分化的結果產生更大的社會差別,各階層收入的差別有不斷拉大的趨勢。在社會利益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集團或群體獲得利益,同時另一些集團或群體損失利益;一些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有所上升,規模有所擴大,而另一些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則有所下降。在新的富裕者階層日益增加的同時,新的貧困者階層也在產生著。一部分政治精英、經濟精英、文化精英富得很快;然而,廣大的工人、農民沒有得到與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實惠,有部分群眾如失地的農民、失業的工人、被拆遷的居民的利益反而受到損害。

4.通過正當途徑進入富裕階層的人會越來越多,而貧困階層將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雖然各階層收入的差別有不斷拉大的趨勢,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實施力度的加大,非法致富所要支付的成本增大,過渡時期出現的體製轉換中空當和漏洞將會逐步減少,依靠體製的空隙而發財的機會將會日益減少,通過正當途徑進入富裕階層的人將會越來越多。進入21世紀,中國開始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進程的新的發展階段,而小康社會建立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確保每個人的生存、發展權利得到充分實現。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國家和社會財富的積累、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反貧困戰略實施力度的加大、社會公益活動的日趨活躍,使社會保障體係的建構有了良好的基礎,社會安全網將更加結實,從而使全社會都來關心和保護社會弱勢群體或貧困階層。

5.隨著中間階層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將逐步從“金字塔形”向“橄欖形”發展。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形態應該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結構。與傳統社會不同,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以社會中間階層為主體,社會階層結構的形態不再是金字塔形,而是橄欖形,社會大部分成員處在中等和中上層地位,隻有少數人處於高層和較高層,而處於最低階層的人也是少數。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發展,社會中間階層將會不斷得到擴張,最終成為中國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的最重要部分、最穩定的社會力量。(沈躍春:《社會階層分化與工農利益保障問題研究》,載於《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年第5期。)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分化的正負影響分析

中國發展的現實及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告訴我們,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是一次巨大的曆史進步,是符合世界潮流的進步現象。與此同時,其負麵影響也不容忽視。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進步意義和對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

1.推動了我國“從身份到契約”的轉化過程。身份,是指生而有之的可以成為獲得財富和地位的依據;契約,是指依據利益關係和理性的原則所訂立的必須遵守的協議。用契約取代身份實質上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動取代身份約束,用後天奮鬥取代對先賦資格的崇拜。中國是一個處於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傳統因素的影響相當大,其中“身份製”便是束縛人的主要因素之一。建國初期,我們依照階級分析的方法,將人們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成分,並以這種先賦性的、難以改變的家庭出身來定奪一個人的終生命運。“身份製”不僅大大限製了社會成員的流動,而且造成了人們先天的不平等。某些人可以通過身份優勢獲得社會財富和地位,某些人卻一輩子難以改變農民戶口。市場經濟的興起,社會階層的分化,使原有的利用身份優勢來獲取利益的空間大大縮小,而靠個人的才華和成就,通過自由選擇去尋求服務社會、發展自我的機遇大大增長。以往老實的農民、世故的市民、小心謹慎的知識分子、善於用權的官員都在努力學習知識和本領,以便用契約的方式,來獲取、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這是增強社會活力、實現人的解放的具體體現。

2.促進了當代中國民主化和法製化的進程。長期以來,我國的民主和法製建設一直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上,這除了有曆史傳統和政治生活本身的原因以外,社會成員構成單一、封閉禁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社會分化雖不屬於民主和法製建設範疇,但它能夠為民主法製建設提供“生長點”。這是因為:其一,農民階級的大分化,瓦解了中國社會非民主、非法製因素的社會根基。其二,隨著社會階層的發展和穩定,階層間界限愈益明顯,階層和社會成員個體的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其三,社會分化已經並且正在繼續改變著當代中國的政治權力結構。

3.形成了政治穩定的社會基礎——小康大眾。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的特點是“兩頭小中間大”,即中間階層人數最多。中國社會曆來是“兩頭大中間小”。隨著農民群體的分化、工人群體的白領化以及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在不遠的將來會出現一個人口規模最大的中間階層——“小康大眾”群體。這一群體將生活在暖衣飽食之中,將會在滿足一定的物質利益需求之後,追求文化科學等精神需求。現代社會結構的研究表明,一個小康大眾群體的形成和存在,將構成社會政治穩定的基礎和化解利益摩擦的“沉沙池”。這對於中國穩健地發展民主,保持政治穩定,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社會主義不能沒有民主,而民主又不可能在貧窮的基礎上構造。“小康大眾”的存在,將使更多的社會成員擺脫貧困,注重文化水準的提高,追求精神食糧的獲取,增強現代民主科學意識,從而自覺地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理性地參與民主政治建設。

4.與世界範圍內的社會成員發展大趨勢相一致。世界各國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曆程說明,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社會成員的構成必將發生大變化,即工業勞動者不斷增加,農業勞動者不斷減少,勞動者“白領化”。我國在經曆20餘年的階層加速分化過程中,已明顯地表現出與世界範圍內的社會發展大趨勢相同的一致性,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曆史進步性。當代社會階層的大分化和新組合,從整體上看是一次曆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