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神龍顯麟樹
老母殿殿西千年皂莢樹,據《華清史話》記載是唐玄宗、楊貴妃七月七日長生殿對天盟誓後栽植的第一棵皂莢樹。樹冠遮天蔽日,主幹粗壯,樹身一人高處自然長有豬八戒臉型,細觀又如龍首麒麟之狀,傳說是因感悟老母之靈氣,受日月精華所至,自然而成。現被列為自然文物,登記在冊。
創修山路碑記
創修山路碑:青石,上圓下方碑形,明朝初年立,高1.66米,寬0.67米。碑麵銘文:
驪山,驪邑之主山也。山椒供。
老母殿自秦漢以迄於今,屢著神異,蓋坤興,靈氣磅礴,鬱積得之者,厚而呼喻通於。
帝座此微應之奇孚,感之捷理有,固然無足怪者,惟山高越數百丈而礁□滿道,經仄麵削,行者苦之,夫鏊山通道,守土者之責也。況雨陽時,若禱無不應。
神之芘我官民者,□極優渥,敢不虔而奉之,爰捐廉奉貳佰兩,鳩集石工□山,始於已酉歲八月癸亥之三十日,竣於九月庚寅之七日,任臨潼縣知縣,仁和朱學濂謹記。
重修朝元閣碑記
清鹹豐五年(1855年)刊刻,王澤潤撰文,高漸逵書丹,韋逢辛篆額,趙全有刻字。現嵌鑲於驪山老母宮東南遷建朝元閣內。
碑圓首,高154、寬64厘米。碑額篆書“皇清”二字,碑正文10行,滿行39字;楷書,未見著錄。
錄文:
“臨邑南郭外有驪山焉,山有東西兩峰,峰之上舊有老君神殿,即唐之朝元閣也。姓李名耳,字伯陽,楚之苦縣人。以其生而須發白,故號日老子。騎青牛過函關,為令尹喜授道德經五千言。以清靜為教,由來久矣。肇造不知何代。凡曆茲土者,登臨跪拜,有感輒應邑之人心焉識之。但年湮代遠,傾圯剝落,焚香之餘,莫不歎息。住持日奉香火,觸目傷心,欲重修之。惜獨力難成,不得不致望於仁人君子焉。道光三十年九月間,陰雨連綿,古柏迎風而倒者三株。住持因攜同鄉約裏甲總人等,稟明邑侯批準,賣錢三十五千文,作重修之資。邑侯之舉,亦神靈之助也。但財少而功多,住持不憚煩勞,募化十方。重修獻殿、大殿、山門各三間,又創修東西兩廊房六間。越數載而竣工。由是美倫美奐,修除,增堂之華,鳥革暈飛,黝惡壯楹桷之色。四方瞻拜,一望肅然。庶尊神有□依,而邑之士民得蒙神庥於無窮也,是為序。
賜進士出身知臨潼縣事鍾錫瑞頓首拜。
邑癢生員王澤潤頓道撰文。
邑處士高漸逵頓首書丹。
邑處士韋逢辛頓首篆額。
道會司主持李本元、徒李合募化。
鹹豐五年四月上浣日立,富平縣趙全有敬刊。”
老母授《陰符》經
李筌是唐代學者,號少室山達觀子,曾做過節度副使、刺史等官。他好學神仙修煉之術,經常遊曆史山,到處訪高人,拜名師學習道術。
卻說這一天,李筌帶了行囊,來到河南登封縣北的中嶽嵩山,這嵩山雖然勢不太崇峻,但殿宇莊嚴,鬆柏成蔭,處處彌蕩著一股仙風道氣。李筌是慕名而來,遊興很高,他登上嵩山虎口崖,看到前方有一座石窟,便踏著石階走了進去。石窟不大,四周皆石砌而成,且有泉水叮咚,透出一股清冷之氣。忽然,李筌看到一方石塊上放著一隻玉石匣子,他便走過去捧起石匣,拿到光亮處一看,這石匣作工精細,封閉甚好。李筌將石匣置於一塊大石上,跪地叩首再三,然後小心地打開石匣,一迭潔白的素絹上寫著一行行經文,原來竟是人文始祖黃帝的《陰符》經卷!李筌大喜,揭開經卷再看,落款年月為南北朝時北魏的太武帝:“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謙之藏之名山,用傳同好。”這寇謙之是北魏道教的國師,名噪一時的北方教主,他早年曾在嵩山修道,這些李筌是知道的,但他卻沒想到200多年之後,能在這裏得到他手抄的黃帝《陰符》經!李筌激動得渾身發抖,心裏像吃了蜜糖一樣高興。他快速地把經卷包在行囊中,匆匆下山而去,隻恐生出什麼枝節來。到家以後,李筌在書房小心翼翼地展開經卷,發現由於年深代久,絹書已經糜爛了。於是,他便備好筆墨紙硯,認真地抄寫起來。他一遍一遍地抄寫,一遍一遍地研讀經文義理,已抄讀了數千遍,還是弄不明白經文的深義。於是,他決心再遊名山大川,巡訪道家高人,闡明《陰符》經義。
李筌西行入秦川,來到驪山。那驪山乃世代名山,上山遊覽膜拜之人有男有女、絡繹不絕。李筌隨著人流正要上山,就看到一個老者頭頂上挽著鬢髻,其餘的長發自然地向肩周下垂,穿著破舊但很整潔的衣服,拄著一根不知名的拐杖,神清氣爽,行動快捷,與常人大不相同。那老人從李筌身邊走過,看到遺失的火星燒了路旁的樹,便不經意地說了一句:“火生於木,禍發必魁。”李筌聽後大驚,急忙走上前問道:“老人家,你剛才所說的,是黃帝《陰符》經文中的話,老媽媽怎麼知道這經文呢”?老母停下腳步,對李筌說:“我傳授《陰符》經文,已經三元六周甲子了,年輕人,你是怎麼知道《陰符》經的呢?”李筌聽後,心中暗暗驚異,原來三元一周為180年,六周共1080年了!她傳授此經已經1080年了。看來,這老媽媽必是神仙無異!怪不得她神清氣爽,與眾不同呢!李筌想到這裏,急忙倒身下跪,磕了幾個頭,恭恭敬敬地說:“弟子肉眼凡胎,不知仙人到此,我這裏拜揖了!”於是,他便把在嵩山虎口崖石窟中如何得到經文,詳細講了一遍。未了,他又說:“弟子把經文抄讀數千遍,依然不解其中要義,故而西行至秦,巡訪高人,有幸得遇老母,求老母為弟子傳授經義!”老母朗然一笑,令他站起來,雙腳並攏,把臉側過去向著光亮處。老母將他端詳了一會兒,說:“能耐受這經符的人,將來要位列仙班,骨骼相貌都要有仙人氣象,才可以向他傳授經文,讓他領悟《陰符》大道之奧妙,掌握最難解的義理。不然的話,將來反而會受其禍害。我看你這個少年人顴骨穿過生門,壽命的紋輪與之天庭相齊,血氣方剛,渾身透出一股正氣,品行賢達而好學法術,生性驍勇而又富於智慧,可以做我的弟子!但是,在你45歲時,將有一場大的劫難!”老母拿出一張丹筆書寫的符錄,穿在拐杖一端,讓李筌跪而吞之。李筌照辦,將那符錄吞下肚去,老母還口中念念有詞:“蒼天厚土,保佑弟子平安!”接著,老母讓李筌隨她來到一僻靜處,兩人倚石而坐,老母便詳細地講授起《陰符》經來。《陰符》經文奧妙精奇,老母講得天花亂墜,李筌聽得如癡如醉,不知不覺中幾個時辰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