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恭
城隍一詞由來很古,《易經》已有“複城於隍”之說。城指牆墉,隍指壕塹,所以城隍就是城池。城隍“神”由古代的“社神”演變而來,城隍廟的起源當不晚於5世紀。唐代名將張巡守永丘、睢陽時有《祭城隍文》祁求助軍退敵,說明城隍是一位城池保護神;明代的城隍廟分府、州、縣三級,城隍神的職司冠帶和人間的知府、知州、知縣一樣。西安的城隍是“府城隍”,廟叫“都城隍廟”,其所以有個“都”字,意思是它能管各州縣的城隍。廟的正方在今西大街,後門在今廟後街,位置在“大學習巷”之東、“北廣濟街”南口外以西,在清代“理事廳署”和“長安縣署”之間,廟宇宏偉富麗,規模整齊,占地麵積大。據《陝西通誌》卷29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知府費震建,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知府李有實、崔應科相繼增修。清世祖福臨順治(1644—1661)年間屢次重修,清世宗胤禎雍正元年(1723)失火焚毀。同年,川陝總督年羹堯用拆明代秦王(朱槃)府的磚瓦木料,又擴充修建各正殿。清乾隆、嘉慶、道光三代(1736—1850)100多年間又屢加重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二月失火,燒毀戲樓及二門、鍾鼓樓,同年又重新修建。據說清時的城隍廟及它兩邊的房產占地麵積頗大,西起學習巷東至北廣濟街都屬於廟的範圍以內。凡城隍廟,向來都信奉道教,這座廟是屬道士的子孫廟,住有三代道士。
城隍廟門外的入口處,原有一座有鬥拱結構的五間寬大木牌樓,50年代修路時被拆掉。牌樓下有鐵獅子一對,在文化大革命中作為“破四舊”的對象被砸壞。西安城隍廟內商業發達,牌樓後是一條南北向、鋪著大塊青石的長通道,實際是一條窄街,兩旁全是兩三間寬門麵的二層矮樓房商店;解放前在這條窄街中間和殿前的空場上,也擺著賣婦女用的梳頭用具、針、線、剪刀、頂針等等的小貨攤(小商店和攤點有四五百處),這些小攤販都是窮苦人借賬拉債買點零碎東西來販賣賺錢供家人糊口。正因這裏是商店和小攤販聚集的市場,所以來往的人很多,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解放後這裏改名“建華商場”。
這條窄街的北頭有一座能從下麵通行人的小騎樓叫“文昌閣”,據說這是廟的“鼓樂樓”,過這裏往北不遠是五大間寬的二門。二門兩邊塑有高大的四大天王泥像。二門內是廟院,南端是一座形式壯麗的大戲樓與大殿相對,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起過會三天,並請有名的戲班在戲樓上唱大戲,人人隨便去看。解放後將戲樓改為廟後街文化館閱覽室。二門後的東西兩側廊房是“十殿閻王”殿: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平等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廣城王,十殿轉輪王。解放後將兩邊的閻王殿改為蓮湖區文化館。
雍正元年重修建的供奉城隍神的正殿七間寬,宏偉華麗,仿宋、明宮殿的形式,階墀突起,回廊開闊,極為美觀。前簷格扇的浮雕圖案也頗精美。殿內的大石供桌是由明秦王府移來的。大殿門前的大院中,有雕刻精巧的木牌坊一座,其宏偉與大門前的大牌樓相似。牌坊前有紅銅獅子一對,獅身上鑄有許多嘉靖時的銅錢,胸膛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月吉日,秦府內典等”字樣,現在這對獅子在省博物館東門口(正門)擺著。牌坊後還有鐵獅子一對,為明萬曆十三年(1585)八月鑄造,重5000斤,現已不存在。這兩對獅子都是從原來秦王府移來的。
大殿前有一對帶兩個鬥的鐵旗杆,現已不存在;大殿前還有一對雕花的大鐵化紙爐也不見了,傳說這些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的。
進入大殿的中門,首先使你驚訝的是:西邊站著一尊約兩丈高,張嘴瞪眼,一手拿著“生死簿”,一手拿支筆的胖大判官;東邊站著一尊約兩丈高青麵紅發,鋸齒獠牙,一手拿著勾魂牌,一手拿著鐵鏈的小鬼,這兩個凶神都是身子稍向前傾,好像要抓進廟燒神的人。正麵的寶座上坐的城隍塑像很高大,據傳周身貼的是真金頁,所以雖經煙熏多年,還是金光閃亮,城隍兩邊還供有財神、火神和送子娘娘等神像。在迷信盛行、人民多災多難的舊時代,為了求神保佑得官、得財、得子、免災難,去城隍廟燒香、許願,上布施(給錢)的人很多,這裏一年四季香火很旺,所以有些人專門在大殿前做賣香蠟紙錢的生意。正因為許願還願的人多,所以大殿內兩邊大牆上從最高處到最低處密密地一個挨一個掛滿了各種大小匾額(木匾、鏡框和綢緞的),多得實在掛不下時,就取下舊的又添掛新的;城隍及其他各神身上的綢袍也是經常披若幹層。
解放前,在大殿正門兩邊雕著金鎖套梅的格扇門前,擺著屏風式的18層地獄嚴刑懲罰鬼魂的連環圖,上麵畫著將鬼魂上刀山、下油鍋、用磨研、抽腸、挖眼、拔舌等各種極殘酷的刑罰,寫著人活著時若有了這樣那樣的罪過,到了地獄就要受這些刑罰。可見在黑暗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不僅用禮教和維護他們利益的法紀來壓迫人民,還利用神鬼之類的迷信方法麻醉人民、壓製人民,逼著老百姓相信天命,服服帖帖當順民,做被他們欺壓的奴才。在文化大革命中,已將大殿內所有的神像搬掉,這座大房做了廟前邊“建華商場”的庫房。
大殿後是二殿,中間供的是城隍和他的老婆,兩邊是他們的寢宮,內設置有很富麗的家具和床帳被褥等。在抗日戰爭期間到解放前,二殿內住著些從河南省一帶逃來的難民;在文化大革命中,破爛的二殿被拆除,在這塊地方修起了三幢兩層高的居民樓房。
在二殿後麵曾有一座頗高的玉皇樓,據說在抗戰時期因受轟炸影響已很破爛,後來在拆二殿的同時被拆掉。
傳說幾十年前玉皇樓後有個小空院,地麵是用若幹六角形龜紋鐵板鑲成的,每塊鐵板圍有矮鐵欄杆,院中間稍高像龜背,人們把這塊地方叫“鐵角墳”,有人說是叫“鐵丘墳”,雖然有人在幾十年前看見過這個鐵塊鋪的院子,但為什麼叫鐵角墳,是什麼來曆,卻查不出來,連幾年前死去的一位老道士和長期住在廟附近的人都不知道究竟。據在抗戰末期就到道院住的人說,他當時也聽說那個院子是“鐵丘墳”,但並沒見有什麼鐵東西,院子中間隻是個土坑,其中有積水,現在這裏蓋了些平房。
城隍廟最後一座大殿的屋頂及周圍房簷雖破爛,但仍可看到當年壯麗的舊容,現在由廟後街走進廟的後門就可隔一道牆看到它的東邊和東南角一部分,這座殿是兩進房連在一起的,它的深度從牆表麵估計可能有30米左右,它的東牆約有一米厚,露出的椽頭很粗大,可見修得非常堅固。這座大殿在解放前是偽警備司令部監禁囚犯的地方之一(警備司令部本部設在西大街,也設有監獄),據當時看見“放風”(讓囚犯上廁所叫放風)情況的人說,該處在押的人不少;解放後,這裏住的是些手工業者。現在這座大殿和它前邊的一些平房是“廟後街街道辦事處”所在。
從城隍廟的二門起到最後的大殿止,東西兩邊用偏殿房和牆把這一大片長而寬的殿宇建築群連成一個整體,在兩邊的牆外各建有一長排每三間寬為一套帶矮樓的院落,清代住的是道士並供有神像,所以分別叫東、西“道院”,全盛時居住道士有二三百人。道士住的這些地方,最早隻有“四宮”,後來增加到“二十二宮”,可見當時廟裏的盛況了。道院實際是一條能通行人的窄巷道,西道院的西口在大學習巷,南口在廟的正門外通廟前的商場。東道院的北口通後門到廟後街,南口也在二門外,通前麵的商場到西大街;西道院現改名“建華西巷”(因廟前麵有“建華商場”而命名),東道院現改名“建華東巷”。在解放以前的多年裏,城隍廟管事的道士們抽大煙、揮霍,和官紳勾結將廟兩旁的廟產、房屋陸續變賣,連東西道院的許多房子也都賣掉了,解放時,廟內的道士已很少,東西道院幾乎住的全是手工業者、商人和居民。到文化大革命前,僅有一位老道士,幾年前已死。隻有一位曾在廟裏當過炊事員的老人尚活著,現住在廟址上新建的居民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