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豐德寺(2 / 2)

豐德寺解放初有大殿5間,內塑佛像3尊,山門殿3間,兩廊廂房共8間,“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壞嚴重。

今寺門前新修影壁一麵,前殿3間雖顯破舊,然樣式不凡,看去依然古雅、莊嚴。寺內有韋陀殿、南廊房、灶房、齋堂各3間。

5間大雄寶殿前豎有金剛經幢1座,久經風雨剝蝕,字跡已不可辨。大雄寶殿與韋陀殿之間的院子中花草茂盛,古樹參天,院中香瓜累累,月季奇香,最令人稱奇的是南北兩棵爬柏龍條樹,柏與龍條藤,如龍如蛇,緊緊扭長在一起,龍條藤如蛇蟒飛騰作勢,古柏如龍爪伸空,堪稱一奇,作為珍稀古樹西安市人民政府已掛牌保護。前院還有一古桂花樹,亦為受保護花木。

康寄遙在《陝西佛寺紀略》中曰:“寺有鐵獅子一對,高約四尺,明朝所鑄,寺前有古柏兩棵。”然今遊訪,既未看到明鐵獅子,亦未見到寺前古柏,不免使人惋惜。

豐德寺是終南山的著名寺院,是我國佛教南山律宗的祖庭之一,唐代時名僧智藏、道宣、圓測都曾住錫該寺。寺內原有道宣律師建立的戒壇,寺後東嶺有圓測法師舍利塔,今興教寺玄奘塔旁之圓測塔就是從豐德寺東嶺於宋政和五年(1115)分骨遷至興教寺的。由此可知豐德寺不隻是南山律宗之祖庭,亦同法相宗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

關於寺院的曆次修葺,《西安府誌》言、據寺碑載,明永樂三年(1405)重建,正德十五年(1511)又重修。寺內原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住持通慈等重修碑,同治年間遭兵災寺被毀,光緒十九年(1894)重修,有住持穎川等所立碑。今遊訪豐德寺,寺住持妙覺禪師領我們去看山門外所放石碑,清光緒十九年(1894)重修碑今存,高185厘米,寬19.7厘米,厚9.5厘米,然字跡已看不清楚。另有一碑,碑頭處鐫刻“皇清碑”,長153厘米,寬73厘米,厚6厘米,據妙覺師說,此碑原在村民家。因碑麵粘有凝固了的水泥,石碑受腐蝕,表麵已千瘡百孔,碑上有“石工富邑”可辨。據資料載,此碑記載的是豐德寺方丈穎川大師募修之事。據碑文,該寺創建於隋開皇三年(686),為南山宗祖庭之一,此說與前出土文物創建年代相近;還有一碑為長安縣公安局文物管理處鐫刻。另外還存有兩塊粗石石碑座、一個碌碡。據新修《長安縣誌》載:豐德寺原有殘幢一根,幢為六麵,高1.95米,棱麵寬0.21米,今已斷成三截,無頂,字跡全無,底座有虎頭圖案。據妙覺尼師說,今寺院有土地6畝,有14個比丘尼,寺周圍坡上原屬寺之樹林已分給農民。

為了能留一下張豐德寺全景圖,我上了東嶺,在雨中拍攝兩次。當我登上東嶺時,極目遠望,但見山下平原,麥海鋪金,灃河遠去消失於地平線,公路、村莊、池塘、工廠曆曆在目,宛似一幅千裏江山圖,我不盡為這景觀之奇妙而驚歎。下得東嶺,已至6點,我們告別妙覺師下山而去。

詠寺詩選

秋霽豐德寺與真少卿月詩

唐鹹通時(874)進士唐彥謙

露冷風清霽魄圓,高樓更在碧山巔。

四溟水合疑天池,八月槎通好上天。

黯黯星辰環紫極,喧喧朝市瀝青煙。

夜深獨與嚴僧語,群動清聲舉世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