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李好文在其《長安誌圖·樊川》中記述:“塔坡者,以其浮屠故名,在韋曲西,何將軍山林也。今其地出美稻,土人謂之塔坡米。”
明代趙嶇函《遊城南》載:“自寺西南行,過申店,渡贑水,西北望皇子陂大塚,其西為畢塬,下為杜城。何氏山林(注:即何將軍山林,今名塔坡村北塬,在杜城東約2.5公裏。)、逍遙公讀書台、岑嘉州諸莊,俱無所考。佇久望之。”
清代嘉慶《長安縣誌》載:“清涼寺,在城南二十裏,塔坡村北。金大定二年建,明嘉靖二十八年重修,在豐鎬村碑記雲:隋真寂寺,唐朝改崇福寺,洪武中改今額。按宋誌真寂寺在義寧坊,開皇二年高穎舍宅立,武德二年改化度寺,大中六年改崇福寺,與碑記異。”
建國後,該寺仍有僧人居住,後被長安縣法院、縣財貿幹校、塔坡小學先後占用。1971年,因學校遷址而拆毀全寺,所有土地由村民進行耕種。
近年來,眾僧與信徒多次向政府申請,要求籌建、恢複清涼寺,以開辟宗教活動場所。1996年4月30日,長安縣政府召開土地、民政、韋曲鎮政府等有關方麵負責人協調會,以長政紀(1996)14號“會議紀要”形式發文:“同意在清涼寺原址範圍內無償劃撥16畝土地,作為恢複清涼寺建設用地”。同年,縣土地局為該寺核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土地使用證》。目前,在縣、鎮政府及有關宗教管理部門關懷下,在各方麵有識之士和善男信女的捐贈、布施下,該寺已在原16畝地範圍內整修了窯洞,經縣文物管理部門同意後,蓋起了20間僧房和7間大雄寶殿基礎工程,修通了上下道路,接通了生活用電,並打深井一眼。台灣原“行政院長”連戰之子連永平在此租地為先祖母沈太夫人建立了墓園。每年農曆二月二日清涼寺廟會,佛教界、十方居士及省內外遊人如織,使該寺成為一處愛國、愛教、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實現祖國統一的宗教活動重要場所。
經多方考察論證,目前,對清涼山進行較大規模開發的時機已經成熟,有專家建議以清涼寺院建築為主體,營造仿唐式園林公園,建立諸多景觀,如何將軍山林、距現清涼寺僅100米遠的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墓(由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墓碑現存塔坡小學內)、紫竹林、百神洞等。西起氵皂河岸,東至長安南路,南起塔坡村北(即西安市工人療養院北牆外),北至計劃中的西安市三環路口處設置大門,與電視塔、長安路立交橋形成重點建設群。一期工程擬恢複建築清涼寺院,占地5.6公頃,結構為三進台階式寺廟建築:中間分別建設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法堂等重點殿宇,兩側分別為放生池、荷花池、居士誦經堂、鍾鼓樓、地藏殿、彌勒殿、講經堂、僧院等,同時進行綠化、美化、淨化,使其成為離西安古城距離最近的大慈恩寺、薦福寺、大興善寺後的第四座規模較大的城南古寺名刹;二、三期工程將隨著西安市重心南移而適時擴建,使其真正成為韋曲縣城與西安之間一處最大的園林旅遊勝地。開發辦法可采取多方集資或作為經營城市工程項目進行招商引資,及早立項,全麵規劃,方能爭取主動,在長安撤縣升區投入新的建設時期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