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牛頭寺(2 / 3)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民國教育總長傅增湘在《秦遊日錄》中寫道:“……沿坡行至牛頭寺。寺依峻壁。沿勳蔭坡而上,行茂林中,數百步乃達。前對神禾塬,俯瞰華嚴川(樊川);南山擁翠,近接咫尺。”“由(杜公)祠右入院,為牛頭寺之後殿。院中老槐如龍,雲是唐植。古柏紫荊,亦數百年物。……殿後洞室三間,有菩薩羅漢像設。”當時牛頭寺雖已破敗,但後殿卻是修葺一新。殿前的唐槐,樹身高約3米,雖基幹已半枯朽,用乾符陀羅尼石經幢而撐,但支幹旁逸橫出,盤曲如龍,枝葉婆娑垂地,人稱“龍槐”(西安古樹名木0384)。唐植的四季皆花之古柏,樹身枯朽扭曲倒伏,以木而支,雖老態龍鍾,猶枝葉蒼翠,生機勃勃,如風傲立,人稱“風柏”。這兩棵千年龍鳳樹,與千年古刹之靈氣,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吸引了眾多的僧眾遊客,虔誠地雙手合十叩拜,樹下留影,更企望七色光環叢枝出現,以祈求吉祥。

1956年,牛頭寺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長期以來,寺院清寂,香客稀少。從1997年開始,在長安縣政府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支持下,92歲高齡的果林法師,多次發心修複此名山古刹,蒙各界人士支持,募捐重金500萬元,將沉寂多年的千年古刹重新修建。寺內留傳下來的陀羅尼石經幢等文物重見天日,寺內大雄寶殿已恢複原貌;2001年,在國外請晉的5尊緬甸玉佛像已運抵並安裝到位,重達2噸的晨鍾又將在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的古會日響徹樊川……

今日牛頭寺,東與杜公祠相接,下與楊虎城將軍陵園毗鄰,寺內花木蔥鬱,濃蔭蔽日。回味昔日盛況,憶古思今,真有物換星移之歎啊!

軼事傳說

牛頭寺龍爪古槐現五彩圓光

終南山岱頂圓光寺,曆史上曾六現圓光,故觀音寺敕名圓光寺。這種現象令曆代多少人歎為神奇,也令多少人疑惑不解。如果是種自然現象,科學道理又是什麼呢?如今人們是否還能看到美麗的五彩圓光?

可以看到,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就發生在西安市南的樊川八大寺之一牛頭寺。牛頭寺在杜公祠西,僅與杜公祠一牆之隔,凡去過牛頭寺的人,都不會忘記那院內長相奇特的兩棵古樹。這兩棵古樹迎麵看左首一棵為古槐,右首一棵為古柏,古槐扭曲極像蒼龍騰空以待祥雲,故人們稱其為“龍槐”。而那棵柏樹也堪稱神奇,下周樹皮全無,凹凸若生鐵鑄,可觀其綠冠,還生機盎然,其形象象翠鳳開屏,人稱“鳳柏”,我們說那五彩圓光就是在這棵龍爪槐上出現的。

1994年我有一次去長安報社,和老編輯魏恩紀先生談起大自然的奇異現象時他告訴我,牛頭寺龍爪槐出現過五彩圓光。我眼裏現出吃驚與疑惑。倒不是我不相信這位老編輯,我們認識時間並不短了,這是一個誠實的老知識分子,隻是因為這事太突然、太神奇了。他大概看出了我的神情,就說:“有照片”,並說像這樣的照片還不止他一個人有。說著就拉開抽屜,翻箱倒櫃地找了起來,遺憾的是這次並沒有找著。後來,他想了想說:“大概照片放在家裏了。”

1995年3月1日,我因要寫《瑰寶長安》中的《奇異見聞》一章,晚飯後去他家找他。見麵我說明來意,他立刻領我到他的書房,取出一厚疊由稿紙裝訂成冊的影集,翻尋著那張照片,不一會就找到了。這是一張寬8.6cm,長12.7cm的彩照,照片清晰,畫麵右邊一棵滿身凹凸可又非常健旺的古槐,枝椏似龍蛇曲扭,樹冠鬱鬱蔥蔥,樹棵處在從右至左畫麵四分之二處,在離樹棵不遠,畫麵四分之三處,立著一個僧人,正雙手合十打靜。樹棵遠處背景上,一個女士引著一個小孩,看樣子好像是遊客。從女士穿短裙及僧人服飾、槐樹綠葉看,是暮春或夏天,由於牛頭寺在少陵原半原上,上部畫麵因而沒有透出天空。在龍爪槐根部向上處,清晰地現出五彩圓光的虹,從肉眼清晰地辨出從上向下依次是綠、黃、紅、紫、藍,在下邊似乎還有一道虹緊貼,但已難分辨出色彩。這些可辨的圓光,是在背影有樹身這部分。從弧度看,圓光是很大的,在照片的左上角樹冠處,有一圓形光斑,色彩較淡。此後,我同魏恩紀老師同去杜公祠,在杜公祠北門房處掛著的鏡框裏,也鑲著一張牛頭寺龍爪槐現五彩圓光的照片,五彩圓光與上述照片位置相同,畫麵上是一位中年男子手扶著樹,不過,他不是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