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悟真寺(1 / 3)

劉兆英何謙

悟真寺是隋唐名寺,始建於六朝時期,唐時有寺僧千人以上,規模宏大,著名的高僧慧超大師就曾在悟真寺講經說法,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也曾住錫該寺。唐時日本僧人在此研習佛學,可惜如今蕩然無存,隻有殘跡躺在夕陽裏,向偶而來臨的人們訴說著往日的故事。幸而香山居士白居易留下了一首長詩《遊悟真寺》,可助我們神遊悟真寺: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遊悟真寺,寺在王順山。

去山四五裏,先聞水潺溪。

時間、地點說得明明白白。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年了。詩人尚未進山,就聽到了潺潺水聲。

自茲舍車馬,始涉藍溪灣。

手拄青竹杖,足踏白石灘。

漸怪耳目曠,不聞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悟真寺在山之巔,詩人從山外走來,漸入幽境;站在山下遠望,似乎看不到路徑,因為山上林木太茂盛了。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龕邊。

龕間長丈餘,門戶無扃關。

仰窺不見人,石發垂若曼髟。

驚出白蝙蝠,雙飛如雪翻。

回首寺門望,青崖夾未軒。

如擘山腹開,置寺於其間。

詩人上山了。第一次休息是在寺院設置的幡竿下,第二次則是在一座石龕邊;石龕是供佛的建築,四麵通透,沒有門戶。在這裏向上看也看不到人,隻有危岩巨石縫中的野草、叢樹垂下來,就像是人的發曼髟。詩人的來訪驚出了一對白蝙蝠,上下翻飛,竟像雪一樣白。當詩人回過頭來,遠遠發現了寺門,驚歎不已。接著,詩人來到寺門:

新修的悟真寺

入門無平地,地窄虛空寬。

房廊與台殿,高下隨峰巒。

岩萫無撮土,樹木多瘦堅。

根株抱石長,屈曲蟲蛇蟠。

鬆桂亂無行,四時鬱芊芊。

枝稍嫋青翠,韻若風中弦。

日月光不透,綠陰相交延。

幽鳥時一聲,聞之似寒蟬。

悟真寺依山勢而建,所以“高下隨峰巒”,與環境極為和諧;這裏的樹木也不講究成排成行,反而得自然之趣,姿態萬象,風過枝梢,如聞韻樂,鳥鳴幽蔭,令人有出世之念。

首憩賓位亭,就坐未及安。

須臾開北戶,萬裏明豁然。

拂簷虹霽微,繞棟雲回旋。

赤日間白雨,陰晴同一川。

野綠簇草樹,眼界吞秦原。

渭水細不見,漢陵小如拳。

卻顧來時路,縈紆映朱欄。

曆曆上山人,一一遙可觀。

詩人被請到賓位亭休息,還沒有坐穩,寺僧打開北麵的窗戶,陽光傾瀉而入,房簷前可以看到淡淡的彩虹,雲霧就在房子的棟梁間飄蕩。詩人又站起來向山下望去,別是一番景象。

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

欒櫨與戶牖,恰恰金碧繁。

雲昔迦葉佛,此地坐涅木般。

至今鐵缽在,當底手跡穿。

賓位亭的對麵就是多寶塔,多寶塔的四周安裝著風鈴。多寶塔為紀念迦葉所建,傳說迦葉在此坐地涅槃,他使用的鐵缽還在,手握的地方已把缽體磨穿。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名叫迦葉的很多,其中有名的有五位。佛祖的傳法衣缽弟子就叫大迦葉,他修煉的是苦頭陀功夫,穿著糞掃衣,手托鐵缽。據《法顯傳》記載,他曾傳法來到中國的西部流沙之國,並因此沒有趕上釋迦牟尼在婆羅雙樹的涅槃典禮。從時間上算,時當我國的春秋末期,他是否真的來過藍田,永遠隻能是傳說和猜想了。

西開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鬥擻塵埃衣,禮拜冰雪顏。

疊霜為袈裟,貫雹為體曼髟。

逼觀疑鬼工,其跡非雕钅雋。

多寶塔的西麵是玉像殿,玉像殿的佛像很多、很莊嚴。詩人抖去身上的塵埃,生怕玷汙了清淨之地。令人驚歎的是玉佛絲毫也看不出雕鐫的痕跡,隻能是鬼斧神工了。從詩中看,用的是純色白玉,一定是藍田玉,大概也是就地取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