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密宗祖庭——青龍寺(2 / 2)

早在1924—1925年,日僧和田辯瑞、加地哲定先後來長安朝拜青龍寺時,誤認為西安城東南四裏許的祭台村石佛寺是唐代的青龍寺,在寺內牆壁題詞歎息。和田辯瑞題詞:“當石佛寺者,唐之青龍寺也,貞元二十一年六月,日僧空海上人,即弘法大師,仰當年惠果大和尚受學密教,千二百年後,末資辯詣來寺,無極感悲湮滅,茲書。大正十五年八月十八日,真言宗,末資辯詣,和田辯瑞誌。”加地哲定題詞:“大正十四年六月十一日,餘詣此處。該寺是青龍寺之故地,密教根本道場也。嗟法燈既滅,和尚逝久,感慨無量,所願法燈再燃,佛日增輝,密乘沙門加地哲定識。”1930年日僧結成令聞來陝,禮青龍寺並拍照,回國後編成《長安佛教巡訪記》一書問世,並贈陝西佛化社一本。

1931年,太虛法師進陝,也曾來寺瞻禮,並在《陝西雜詠》中有“青龍寺詩”八首。1932年朱子橋居士禮寺,望壁觀詞,大為感動,購地十畝,修建殿堂寮舍,並親書“唐青龍寺”匾額懸於寺門,延請真元為住持,作為大興善寺的下院。

195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鐵爐廟村北邊的土原上挖掘出唐代磚瓦、石燈、經幢、石塔等,為確定青龍寺遺址提供了條件。1974年和1979年先後又進行發掘複查,才肯定了青龍寺遺址的所在。

1979年,日本香川等四縣知事訪問西安,提出集資興建空海紀念碑;1981年4月12—15日中日雙方簽訂協議,同年5月動工,1982年7月竣工,空海紀念碑巍然屹立,並建有陳列室等唐式古形房舍20餘間。同年10月,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代表團又訪問西安,和中方舉行會談,商定集資修建惠果、空海紀念堂;1983年3月動工,1984年2月竣工,高大雄偉的具有唐代風格的五間紀念堂建成,內供惠果、空海二師並坐像。同年9月8日中日雙方佛教僧眾,中方224人、日方112人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和二師像開光法會。古老的青龍寺,從此又在古都長安重現光輝。

青龍寺對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被日本人譽為入唐八家中的六人都曾在青龍寺受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空海、圓仁、圓珍等,因此,青龍寺已成為日本人士最矚目的地方。現由西安市文管部門保護和管理,並已實行對外開放,擬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逐步整修複原,以便於人們遊樂覽勝,並為中日友好合作事業而服務。

空海西來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空海是中日文化關係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史稱“弘法大師”。日本文化之所以能形成發展為今日之規範,全受惠於中國文化的輸入。而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最大者則為佛教。一部中日文化關係史,幾乎就是中國佛教向日本的傳播史。

從曆史上看,中日兩國大規模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是佛教之間的相互來往,其形成是傳教和求法的運動,即如鑒真的東渡,空海的西來,主要內容是包括思想、製度、文物和風俗在內的佛教文化形態。

空海的一生,博覽眾藝,對日本文化教育貢獻至大,他的業績在日本曆史上昭垂千古。康寄遙居士曾為青龍寺書寫一偈:

唐代青龍古道場,弘傳密教到扶桑。

會昌劫難今已冷,法燈續燃照十方。

1992年春,西安易俗社劇團,為加強中日友好合作和文化交流、進一步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在日本真言宗朋友的支持讚助下,編排了《空海在長安》的大型秦腔劇,演出後深受社會觀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