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安最早的佛寺——羅漢寺(2 / 3)

碑石之六:《重修羅漢寺畫廊記》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立石,圓首,方座,身首一體,高160cm,寬70cm,厚16cm,首額陰刻篆書“佛日增輝、法輪常轉”8字。此碑文不是一般的記事體載,而是從更深地層麵介紹重修畫廊的意義。碑文首先開宗明義地提出儒與釋的關係如“陰陽晝夜”雖每每相反,“然日為陽而明於晝,月為陰而明於夜,實並不相悖”,佛教與儒教雖有差別,但其“化人示驗,如日月之光不可偏廢,人亦不得遏之”,因此崇信佛教也是理所當然的。從這個觀點自然引發出羅漢能有悠久的曆史的合理性。因之,碑文對羅漢寺的曆史治革進行了係統的記敘。“始自東漢明宗之初院也,乃摩騰,竺法蘭闡教自西來,初修白馬招覺院,至唐囗時又改莊嚴院,廣閣堂榭,楹滿千所,廣揚瑜珈密典。天下大亂,時毀之矣。後至元興,天下各守國邦……改行香院。後禮部尚書李公奏準大定皇帝,敕建洪福院。至我朝洪武年間,山祖師雲孤舟……逐改為羅漢寺”,這段碑文為後人研究羅漢寺的曆史沿革提供了係統的史料。由於以上佛與釋的密切關係及羅漢寺悠久的曆史,自然而然地引發出修羅漢寺畫廊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然性:“今朝代住持淨興……並諸僧同建廊三十六楹,內繪佛祖源流,千龕萬象。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兩廊牆壁傾圯。諸僧議舉住持深祿、深遇……募緣善信而重修之,有仍其舊而增飾之者,有病其眜而鼎建之者,金碧輝煌,製度精密,筆繪整潔。”

石塔:今寺內尚存釋湛文舍利塔一座,塔身為花崗岩石。塔高2m,塔底直徑1.5m,5級浮屠,塔身刻有“大明正德三年九月十七日,欽除戶縣僧會湛文之塔。嘉靖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立”字樣。石塔原在今寺外西南角,現移至寺內朱雀殿前。

另外,在《尚書禮部洪福院》碑之左框線外,後人刻有“大明景泰辛末年春三月吉日,住持清雲治地重建,改羅漢禪寺記”。

在《吏部劄付》碑左下角記刻有康熙元年三月廿六日,第五橋張維等人將自己五畝軍田捐給羅漢寺作為僧人墳地一事,這些都是研究羅漢的珍貴資料。

百殿千佛渡眾生

羅漢寺在其漫長的歲月中,曾有過“占地千頃,殿堂百座”、“寺院同皇宮”宏偉的建築布局,也有過“畫廊三十六楹”、“千龕萬像”的“金碧輝煌”,加上正殿有戶縣“三絕”之一的“千佛靠背”,因此被譽稱為“百殿千佛”之寺。

羅漢寺明代以前的建築屢建屢毀,無所存留,從在《吏部劄付》碑之陰刻的一幅《羅漢寺全圖》中,可以了解到明嘉靖年間寺之建築格局(據本縣文物專家劉照鶴先生推斷此圖出自於釋湛文任羅漢寺住持之時)。此圖描繪了羅漢寺當時的殿宇方位及建築物全貌:寺院座北向南,建築物排列整齊,坐落有序,門前有石獅、望柱。院內主要殿宇由南至北以子午線為中軸排列,依次為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鍾樓和鼓樓(中軸兩側)、中殿、碑亭、正殿、二門樓及隔牆,後院有僧會司、舍利塔院。中軸線建築物右側以南向北依次排列有東祠堂、僧房、水陸殿、迦蘭殿、廊房、廚房、方丈室;左側依次排列的有僧會祠、僧房、地藏殿、祖師殿、廊房、庫房、淨業室,東西建築對稱。該圖碑為研究明代寺院建築提供了珍貴的史料,而明代以前該寺的頭天門及玉皇廟則在距現寺四裏之遙的南焦村,其存留到“文革”時期才被毀掉。

羅漢寺所有殿閣建築裝飾考究,結構嚴謹。各殿宇屋頂與牆壁均用青磚、蘭瓦、白灰砌成,並采用縷刻龍、鳳、鳥、獸、花卉、雲紋圖案壓脊和作牆抓頭,外觀非常威嚴,給參拜者以臨聖殿之感。建築木料均為榫卯結構,拱鬥廊簷,且全部雕梁畫棟。精美的壁畫或龍或鳳,或鳥或獸,或人物山水,或花卉魚蟲,或曆史典故,或神話傳說等藝術傑作皆出於高人之手,特別是“畫廊三十六楹、內繪佛祖源流,千龕萬像”“金碧輝煌,製度精密,筆畫整潔”。更有奇者,在正殿穹頂,鑲有一幅“雙童遊戲圖”,其畫從東西方向看二童麵對麵,從南北方向看,二童背靠背,來寺者必瞻此圖。所幸的是殿雖毀而圖仍珍藏,以期複原其位,重觀人塵。

羅漢寺各殿內曾供奉形態各異彩塑或貼金神像千餘尊,尊尊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民國中後期寺內雖設小學,但這些神像多完好無損。據當時在校就讀的二九級(41年)、三二級(44年)學生回憶:頭道殿是金剛殿,內塑風、調、雨、順四大金剛像,像高約2.5m;二道殿是天王殿,內塑八大天王像,均高丈餘,其中托塔天王李靖的神威形象還彌留在這些“老同學”的腦際;三道殿是朱雀殿,五間六楹,飛簷式歇山頂,外有回廊,進深11.7米。中間一尊佛像麵北而坐,四尊神像分兩邊對麵而坐,下首12圓通分列兩旁。此殿是該寺唯一幸存至今的建築物,但原神像全毀。近幾年來,新塑的如來佛、觀世音像相背坐入殿中央;四道殿是大雄寶殿,七間寬敞的大殿中,原塑有三尊大佛像,中為釋迦牟尼,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兩側為普賢、文殊二菩薩,17尊羅漢分列下首兩邊(傳說原為18羅漢,因一羅漢去兆豐橋聽經,到天明不得而歸,隻好留於兆豐橋廟內,故寺內隻有17羅漢)(筆者又疑因有此掌故而得名“羅漢寺”)。殿正中三尊佛像的靠背均高七尺有餘,由須彌山及形態各異的千餘尊小佛像組成,三座相連的靠背金光熠熠,燦燦奪目,小佛像千姿百態,尊尊賦有靈氣,個個神氣十足、精美絕倫,實為宗教藝術之極品。殿頂部還繪有展翅欲飛的大鵬金翅雕。羅漢寺的千佛靠背,連同太平峪玩花山際雲寺的暖閣及公輸堂的小木作並稱“戶縣三絕”。可惜“文革”中大殿被毀,千佛靠背也難逃此劫。在五間祖師殿內塑有五尊神像(五像為何神說法不一,有人記憶內有孔子、老子等像)

羅漢寺殿宇建築及彩塑神像,在民國時期尚保存完好。在民國後期,距寺不遠的牛東村駐紮的中美訓練班,曾派兵前來欲拆羅漢寺大殿木料蓋校舍,因受當地群眾的阻攔而未遂。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運動中,使這個有近兩千年文化底蘊的古寺名刹連遭劫難,直至剩下一座孤殿。好在改革開放之後,百廢待興,羅漢古寺才得以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