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探索、組合的三階段(1 / 3)

馬克思主義誕生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年風風雨雨的發展曆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克思主義不但沒有衰亡,反而更有影響了,借用一些西方學者的話說,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所有社會思想的產婆”,馬克思主義成了“我們時代的不可超越的哲學”,“沒有馬克思及其對世界的影響,那麼既不可能有世界東方的自我意識,也不可能有世界西方的自我意識。

(1)馬克思主義在現代西方社會思潮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麵表明馬克思主義自身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另一方麵也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發展。因為,一種理論要生存下去並且要繼續左右人們的思想行為,除了它所具備的深刻洞見以外,必須不斷地完善、發展自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狀況。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魔杖”和壟斷資本的“撒旦”結合起來,導演了現代西方社會的一幕幕悲劇。觸動社會各個領域的周期性經濟大危機和資本主義的一次次複蘇,兩次世界大戰的"毀滅”和戰後的重建,二十年代歐洲工人運動的失敗和蘇聯十月革命的成功,發達工業社會的相對穩定和西歐革命運動的低落,西方人眼中的“斯大林主義,,的出現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曲折,反殖民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西方霸主地位的動搖,等等,這一切都向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挑戰。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一些歐洲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新的曆史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解釋和“補充”。這些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遵循兩條基本的準則,即西德哲學家斯密特所說的,當我們發現馬克思的有些理論有問題時,以及一些馬克思的理論不能回答問題時,我們就有兩種選擇:一是用現代資產階級的理論學說來“充實,,和“完善”馬克思主義,二是找出馬克思著作中潛在的東西來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這兩條準則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開創以來的理論活動的基本特征。

從一開始,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麵臨的中心問題就是,為什麼西方的社會主義革命始終沒有發生?為什麼二十年代轟轟烈烈的歐洲工人運動走向失敗?蘇聯十月革命建立的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嗎?有沒有適合西歐發達國家爭取人類解放的革命戰略?在生命哲學的新黑格爾主義,西方文化危機思潮,弗洛伊德主義以及存在主義的影響下,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把人的主體性或“自我意識 ”的能動性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答案。他們傾全力於人的主觀結構、心理傾向和大眾文化的分析批判,把意識的改變視為革命成功的根本保障。他們隻關注社會結構及其矛盾是怎樣轉化為意識形態並使之合理化的,不合理的權力關係是如何由大眾的心理結構來維持的。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人類的解放的學說,是把人的主體性和人類的解放聯係在一起的“實踐哲學”。就在今天,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的剖析仍是不可取代的,它仍然是現在工人運動和社會革命的必要條件。但是,馬克思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也遇到了新的課題。這是因為,一方麵社會的變遷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諸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滲透、國家權力的膨脹,異化的新形式以汲無產階級曆史作用需要有新的探討;另一方麵馬克思主義自身還有待完善和發展。盡管馬克思早年也很注重人的主觀結構一一物化思想,商品拜物教和意識的反作用,也強調人是自己曆史的創造者,但他受製於當時所處的曆史文化背景,對文化意識形態和人的心理結構分析不多,估計也不足。尤其是馬克思的後繼者們(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從機械論出發,對曆史唯物主義作出“決定論”的或“實證主義”的解釋,結果就抹殺了人的主體性,放棄了革命成功的基本前提。於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提出了重建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哲學(或叫文化批判理論)的曆史任務,以人的主觀意識為基礎構想了人類解放的藍圖一一關於“文化革命”的總體設計。

我們知道,人的主體和人類的前景之間的關係,乃是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愈發突出的核心問題。隨著現代西方社會各種危機的不斷深化,個人的生存問題和人類的命運就擺到了當代理論研究的首位。在現代西方哲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曆史學中盛行的“文化批判”思潮,都把探求“文明危機”的出路和人類麵臨的抉擇作為理論活動的起點和歸宿。這種思潮堅信,“現代人類與其說是苦於缺少知識和科學真理,未能充分洞察客觀世界的奧秘,不如說是苦於不善於用科學技術成果造福於人,不了解人的本性,未能充分洞察人的內心生活的奧秘。"

(2)理論研究的任務不是確定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而是揭示和確定人的主體性及其活動領域。一切科學技術活動和倫理活動,都必須服從於人的主觀性原則。存在主義、人格主義和哲學人類學等都把喚醒和恢複人的主體能動性,作為擺脫現代文明 “困境”的唯一途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業已表明。人類的生存和前途完拿取決於自己的選擇,西方馬克恩主義者大都與現代西方的“文化批判”思潮有著共同的感受、共同的願望和共同的理論觀點。他們都痛恨資本主義製度所滋生的邪惡、病毒和非人道現象,他們都渴望異化境況的終結和人性的茹複歸”。,他們都立足予人性自身和人的主觀意識來指責現在,評價現在和設想未來。自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們一直致力予文化批判理論的建樹,製力於人的主體 性和人類的解放之間的關係的探討 ,以求“恢複”馬克思主義 的人道主義和革命的徹底性,為西方發達工業社會中的解放鬥1爭提供一種合適的戰略。他們自覺地和不自覺地從現代西方資產階級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曆史哲學中汲取“營養”。他們或者用費希特、黑格爾和生命哲學的眼光審視馬克思主義,或者從青年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發掘他們的所需要的東西,或者把精神分析學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或者以結構主義的方法解釋馬克思主義。可以說,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盧卡奇、葛蘭西和馬爾庫塞等人的“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各種學說和思潮相互作用的產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按照英國學者佩裏安德森的解釋,作為西方革命失敗的產物,西方馬克恩主義“由於缺乏一個革命的階級運動的磁極,……就不斷地擺向當代的資產階級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無產階級實踐之間原有的關係,卻微妙而持續她被馬克思主義理論同資產階級理論之間的一種新的關係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