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拾趣(代後記)(1 / 2)

我於1956年10月28日出生於河北省晉縣(今晉州市)東張家莊村一貧苦農家,初生時胖,虎頭虎腦,故名日“虎”。亦因有兄名“山”(《幼學瓊林·科第》:其家初中,謂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謂之出頭地:中狀元,日獨占鼇頭;中解元,日名魁虎榜。)其實,為我起名的母親並無如許高深的文化。先於少時,始寫“虧虎”,後屢“吃虧”,乃作“昆虎”,辦身份證會計填作“奎虎”,大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始寫“魁虎”,字嘯風,筆名蕭逸。然我至今未曾及第。先前曾獲得大小獎項三十餘,證書摞起有尺許。後來獲得“河北省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但仍無“中解元”,“名魁虎榜”。可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兒時,腦後竟生一瘤,其大如雞卵,觸之有水動之感。父母惶恐,聽人言須得一臨咽氣老嫗之手摸之,可化。適得某家之母垂危,乃抱去,彼撫摸再三,乃無。我複員時彼處又複生。至辛集醫院醫生以針抽出血水半管,至今未複發。

幼時頑皮,愛嬉戲,常於街頭巷尾,與同伴舞刀弄槍。刀為自製木頭之刀,槍為自製木頭之槍。隻是槍管為鐵管,且於尾部以自行車鏈環串之,撞針為一研磨後鐵絲,以車胎皮條係之,掛在頂部,扣動扳機,撞針撞到子彈殼尾股,始可引燃槍管之火藥。管內裝置鐵砂。曾於牆外射落樹梢之麻雀。嬉耍劇目猶以“中國”“美國”為最。兩方各數名孩童不等,一方為“中國”亦“好班”,一方為“美國”亦“壞班”。衝殺打鬥模仿電影情形,極為逼真。裝扮武工隊長,識破假武工隊一場尤為“經典”:雙手叉腰,怒視敵酋,咬牙切齒道:八路軍!武工隊!極為傳神而酷似——人生與文學之預演也。日後寫作時亦如此之投入與傳神。又於嬉戲中,鬥智鬥勇,亦莊亦諧,似真似假,跌宕起伏:人生之磨礪也。諸多細胞得以激活。拍攝電影《晉州女人》時,導演潘婕臨時抓差,說張老師,你來這個韓廠長吧。我推不掉,乃匆忙上場。不期競一條得過。攝影師說,中戲四年級水平!拍攝20集電視劇《小鎮風流》,導演楊北鬆請演市委程書記。這次,有十幾場戲,且大段台詞,有的竟三分鍾之多。我不敢造次,乃認真準備。好在劇本是自己的。就“披掛”上陣,兩三條亦過。——少時演練所得罷。

還有一情形亦“經典”而曆久彌新:胯下騎一高頭大馬(一長而粗之彎木),左手提之,右手擊之,高呼:衝啊!咵!咵!咵!身後“嘍羅”宛若一長蛇陣,個個跨了駿馬,目赤耳紅,彎腰抻頸做衝鋒狀:蔚為壯觀也!今日撰文至此,失聲而笑。

還有諸如:自製撲克牌、門板上打乒乓球、開坷垃仗、撞拐、鑿杏核等門類,亦可記可笑,好玩好樂也。去歲,偶發少年狂,與次子撞拐,不料三下兩下,竟被撞到路邊,幾欲跌倒:乃知老之將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