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節 英雄的壯歌 嶄新的形象(1 / 3)

——讀謝正龍的《萬水千山》

捧讀《萬水千山》,觸摸墨香的文字,在思緒與情潮的湧動中,一種久違了的悲壯感猛然跳蕩在腦際心間,一種看似陌生的新鮮感令人浮想聯翩。

曾幾何時,革命精神被人當成了鐵棒,神州大地被棒殺得隻剩下硬梆梆的幾個恐懼字眼,遑論人性?

曾幾何時,英雄主義被人擠壓成了貧血的“高大全”,寥若晨星的所謂英雄們幾乎成了空殼般的“文藝概念”,甚至於成了區分作品的唯一標杆,談何創新?

夢魘過去,春風化雨,百花齊放,但不久卻又蛻變出種種怪圈。

瞻望文壇,雖未曾盡將革命精神視為異端,但避之唯恐不及者恐怕稱得上屢見不鮮。

審視藝苑,雖未曾盡將英雄主義當作禁地,但疏而遠之者似乎無需任何人在此贅言。

軟骨,鬆筋,貧血,乏勁,貌若侏儒,變相成癱,無可無不可,處處狼煙,不僅熏得文壇藝苑“亂花漸欲迷人眼”,更要命的是熏得青少年缺了營養,熏得大人們昏眠欲睡,忘卻使命,失卻身份,熏得整個民族都損了脊梁,險在懸崖,幾成商女。

唯其如此,此刻,我們才倍感謝正龍的這篇《萬水千山》有如衝風冒雪、斬冰驅寒、橫掃落葉、摧枯拉朽的青春嫩芽,清靈而新鮮;又有如壯骨豐筋、強體健身、醒腦清心、聰耳明目的營養大餐,令人精神倍增,血脈賁張,充盈著心向往之的追尋力量。

這應該是得力於作者穿越時空隧道時對壯懷往跡的新的審視,新的辯識,新的解讀,新的詮釋,並進而為之譜寫出的一曲新的英雄壯歌,塑造出的一組嶄新的形象,且藉此注入了新時期令人深思的思想元素。

《萬水千山》是以散文詩的形式出現的,全詩共分為《紅船》、《瑞金》、《雪山》、《草地》等幾個樂章。我們來集中賞讀第二章《瑞金》。

瑞金

母親般的瑞金!羸弱瘦小的革命在這裏享受著博大無私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

敞開幹癟的雙乳,擠盡最後一滴乳汗,繈褓中的革命一天一天長大。

被貧困磨出厚繭的粗糙的手,溫熱的手,在磽瘠的紅土上種植水稻和南瓜。扯一把幹柴燒旺灶火,用紅米飯南瓜湯艱難地喂養著革命,壯大著革命。讓革命把路走穩走遠,去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瑞金母親,用自己的身軀遮風擋雨,衛護著珍貴的火種。走過坎坷和風雨,這火種終於如狂飆,如閃電,燎原起熊熊大火。

給革命穿上草鞋,將革命扶上馬背。望著漸行漸遠的紅軍兒子,瑞金母親揮不動沉重的手,兩眼噙著淚花,戀戀不舍。日裏魂牽,夜裏夢縈。

揪心的牽掛:夜深生涼,山風又起,紅軍兒子,你可要倍加珍重!

親切的念叨:山高路遙,泥濘坎坷,紅軍兒子,你可要一路走好!

瑞金母親,成為佩在共和國胸前的一枚自豪的徽章。

瑞金母親,蘊藏豐富的紅色養份,給貧血者輸血,給缺鈣者補鈣。

瑞金,像一團紅色的火焰,點燃青年的激情和血性。

瑞金,如一泓澄碧的清泉,洗滌人們的七魂和六魄。

在這一章裏,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為革命聖地瑞金傾心塑造了三尊形象:“母親”、“火焰”和“清泉”。這三尊形象除“火焰”之外,“母親”和“清泉”都應該是作者的戛戛獨造,匠心獨營,其濃抹重彩的則又是“母親”這一形象。

首先,她是新鮮而貼切的比喻,再準確不過的奠定了瑞金作為中國革命搖籃、策源地之一的崇高地位。是她哺育了中央紅色革命根據地,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並進而漸成燎原之勢,最終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戰略構想。這精彩而形象地表現為她“敞開幹癟的雙乳,擠盡最後一滴乳汗,繈褓中的革命一天一天長大”。並用她那“被貧困磨出厚繭的粗糙的手,溫熱的手,在磽瘠的紅土上種植水稻和南瓜。扯一把幹柴燒旺灶火,用紅米飯南瓜湯艱難地喂養著革命,壯大著革命。讓革命把路走穩走遠,去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她是真切而深情的讚美,浸透著摯愛與敬仰的文字裏滿含著瑞金母親為中國革命所付出的巨大犧牲與深情奉獻。這集中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