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與我們中職生朋友談詩、賞詩(包括詞與散文詩)的小書。說它小,既指它的篇幅,又指著作者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已近耳順之年或天命之年,仍然隻是一個普通的中職語文教師或管理者,比起那些所謂的“專家”、“教授”等大者們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
不過,我們還是不揣淺陋地掄起了與我們大家談詩、賞詩這個話題。雖是有點不自量力,但我們卻沒有臉紅的感覺。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這些雖是不那麼高深的話全都是我自己的,沒有時下流行的所謂“剪刀加漿糊”的嫌疑,也沒有戴著高帽子,拄著文明棍,裝神弄鬼來嚇唬大家的模樣。
它們全部來自我們的教案,來自我們和學生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課堂。當然,首先是來自我們的心底,是我們的切身體驗。
當我們和我們身邊這些年輕活潑、有朝氣的孩子們相處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說到詩,說到詩的欣賞。常常的時候,水乳交融,心曠神怡,有如在微波蕩漾的湖麵輕捷地擊水,那種暢快,爽適,是一二兩語所能表達得了的麼?再說句不自量力的話,真有點“風乎舞雩,泳而歸”的滋味。
又孟子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這話的意思誰都明白,就是好處不能獨吞,好樂豈可獨享?所以,便自以為是地把它編成了一個小冊子,希望大家能喜歡,隻是不知是否如願。
本書內容與特點如下:
欣賞導示部分著重談了詩歌欣賞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應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應遵循的基本步驟。
其特點在於,雖屬理論範疇,卻沒有空談理論,而是以講座的形式、以具體的詩歌作為例證,緣詩而發,隨詩而言,從而避免了枯燥無味的玄談,但又沒有脫出以理服人的道軌。
欣賞例談部分以現成的賞析文章為例談具體的欣賞步驟與具體方法,其中第一例主要談欣賞步驟,第二例至第八例則是談欣賞方法,各篇前一部分主要為可獨立成篇的賞析文字,其賞析的作品主要出自現行中職語文教材;後一部分為賞析思路敘說,著重闡釋賞析的過程,以便給讀者提供一條直達賞析之殿的捷徑。第九例至第十例是相關評注,采用的是先評論作品再解析原因的方法,即前麵指出“是什麼”,後麵回答“為什麼”。第十一例與第十二例則是從標題與誇張入手談把握詩意的具體方法。
其特點在於,瞄準了中職生賞析詩歌時存在的“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對症下藥,賞析與解答相結合,形同課堂的答疑解難,避免了時下同類書籍中顧此失彼的缺陷,可收撥雲見日,導其入奧的效果。
欣賞例文部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賞析現行語文教材中的詩歌;一部分為適合學生欣賞的當代詩歌。
其特點是:課內課外相聯係,既可將課堂學習中所形成的賞析能力遷移到課外,又能為將來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全書無論是導示,還是例談與例文,均非閉門造車所成,而是著作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結合學生的需求實際所得,所有的文字或是著作者參編有關教材時寫給老師的教學參考書,或是給校內學生講課時的教案,或是給校外學生開講座時的講稿,這些全都是著作者的切身體驗,且大多已經發表在《名作欣賞》《語文報》《語文天地》《語文學習報》等語文報刊上,因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該書是常德市“提高中職語文素養實踐研究”課題成果之一。盡管我們很用心,但必定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真誠地歡迎提出寶貴意見。
作者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