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名 梁啟超(3 / 3)

在政治家的身份之外,梁啟超的最大成就是在史學領域。梁啟超是所謂“新史學”的代表人物。這一思潮的名字,就是從梁啟超的著作《新史學》而來的。《新史學》的發表,即是“新史學”的宣言書。梁啟超批判舊的史學傳統,認為曆史不僅僅是要記錄事實,更要揭示曆史發展規律。梁啟超將西方的社會進化論運用到他的史學理論中,將新史學的指導思想定為“提倡民旅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強立於此優勝劣敗之世界”。與《新史學》同年,梁啟超撰成《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這是梁氏史學著作中的扛鼎之作,被史學界讚為“氣魄非凡”。該文以中國思想的流變為脈絡,將中國曆史劃分為七個時代。這一論文是梁氏“新史學”主張的實踐典範。梁啟超史學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是為人物作傳,他為王安石作傳,為袁崇煥作傳,為鄭和作傳,為李鴻章作傳;他也為外國人物作傳,如克倫威爾、意大利建國三傑等。從他對傳主的選擇就可以看出,他關注的主題是愛國、自強和革新。梁啟超還是外國史研究的先驅,他在1914年撰寫了《歐洲戰役史論》,開辟了全新的學術領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遜位,共和肇始,梁啟超也回到了闊別14年的祖國,曆史再一次把梁啟超拋到了政治的風口浪尖上。袁世凱並不滿足於大總統的位置,為複辟稱帝加緊謀劃。一幫無恥文人組織了“籌安會”,積極勸進。梁啟超在天津和他的學生蔡愕秘密協商反袁大計,並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警告袁世凱,複辟帝製就是自取滅亡。蔡愕秘密到達雲南,組織討袁護國軍。梁啟超備嚐艱辛後到達廣西,他成功地策動了陸榮廷通電獨立,有力地壯大了反袁的聲勢。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下被迫取消帝製,梁啟超聯合南方各地的反袁力量,要求袁世凱無條件辭職。袁世凱最終憂懼而亡,梁啟超在護國運動中的功績可垂青史。1917年,張勳擁立溥儀複辟,梁啟超再次通電反對,維護共和。

1920年起,梁啟超埋頭潛心著述和講學。他是一個高產的作家,撰寫了大量文史論著,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等。1926年,梁啟超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為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其他三位是陳寅恪、王國維和趙元任)。梁啟超逝世後,章太炎挽之曰:“進退上下,式躍在淵,以師長責言,匡複深心姑屈己;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逮梟雄僭製,共和再造賴斯人。”此可謂梁氏一生之寫照。梁啟超可以說是著作等身,僅編入《飲冰室合集》的文字即達1400萬言。人們無法想象,一個人在艱難險惡的政治活動之外,還能有如此大的學術成就。梁啟超的詩詞成就也很了得,我們就以他著名的《水調歌頭》為此文作結吧:

拍碎雙玉鬥,慷慨一何多。滿腔都是血淚,無處著悲歌。三百年來王氣,滿目山河依舊,人事竟如何?百戶尚牛酒,四塞已幹戈。

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醉中嗬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隻恐少年心事,強半為消磨。願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