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名 劉邦(3 / 3)

劉邦之所以戰勝項羽,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劉邦順應了人民的要求,決心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反觀項羽,他隻是滿足於做一個西楚霸王,把天下分給了十八路諸侯以後,就打道回鄉了。項羽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他錯誤而又卑鄙地殺掉了義帝熊心。劉邦勝利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知道施仁政於民。進入鹹陽後,他聽從張良的建議,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受到了人民的擁護。而項羽則到處屠殺無辜的民眾和降卒,犯了眾怒。劉邦將漢中和關中作為自己穩定的後勤基地,並且有一個優秀的後勤部長蕭何。這就是為什麼總打敗仗的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而常勝的項羽卻最後一敗塗地的原因。

劉邦非常重視間諜工作,項伯作為項羽的叔父,卻數次成為劉邦的內應。鴻門宴上,如果不是項伯的保護,劉邦早成了刀下之鬼。項羽本來要封劉邦為巴蜀王,又是靠了項伯的遊說,才改封漢王。如果劉邦被放逐到與外隔絕的巴蜀,他的帝業是否能夠成功就很難說了。劉邦的策反工作做得也很出色。他成功地策反了項羽的猛將英布,使項羽失掉了一個得力臂膀。劉邦使用反間計,逼死了範增,離間了項羽和大將鍾離昧的關係,使項羽削弱了鍾離昧的兵權。這些,都為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而項羽則非常不注意這些方麵的工作,在鴻門宴上,他隨意的一句話就出賣了自己的內應曹無傷,致使曹無傷被劉邦殺掉,自己在漢營唯一的一個耳目也失掉了。如此看來,劉邦的勝利是理所應當的。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這幾乎是每一個新興朝代建立以後都不斷重複的故事,劉邦也沒有跳出這個規律。為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最終還是死在了劉邦的手裏。韓信的死首先是由於他功勞蓋世、能力超群,有這樣一個人物存在,對劉邦始終都是一個威脅。劉邦擒殺韓信的做法也不很光彩,他通知韓信要來巡幸,當韓信跪伏於道旁迎接時,將韓信擒拿。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對功臣屠殺殆盡。

劉邦稱帝的最大曆史意義在於他開創了一個布衣君臣的時代。在漢代,雖然最初采用的也是分封製度,但在“七國之亂”以後,中央集權製度就基本建立起來了。這種製度廢除了以前的世侯世卿製度,為平民開辟了向上流動的渠道。史家趙翼對此評論說:

漢初諸臣,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其次張蒼,秦禦使;叔孫通秦待詔博士。次則蕭何沛主吏椽,曹參獄椽,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寬魏騎將,申屠嘉材官。其餘陳平、王陵、陸賈、鸝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樊啥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簫喪事者。灌嬰則販繒者。婁敬則挽車者。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

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

劉邦曾經看到過秦始皇出行時的威儀,他感歎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自此即立下雄心壯誌。晉人阮籍嘲笑劉邦說:“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這樣說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劉邦就是當時最偉大的英雄,因為沒有一個人具有劉邦如此全麵的領袖素質。劉邦的道德品質無法避免人們的臧否,但在一個崇尚“勝者王侯敗者賊”的文化裏,劉邦的處世方式卻是最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