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名 孟軻(1 / 2)

網絡搜索結果:1203000條

最大招牌:《孟子》

招牌搜索結果:147000條

名言嘉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榮譽稱號:亞聖

影響力星級:★★★★

[人物檔案]

姓名:孟軻,字子輿

出生:約公元前372年

逝世:公元前289年

祖籍:鄒(今山東鄒城)

出生地:鄒(今山東鄒城)

逝世地:鄒(今山東鄒城)

主要身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功過: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主要著作:《孟子》

[人物生平]

記載孟子生平的史料很少。孟軻約於公元前372年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據說他的祖先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孟軻3歲時他的父親孟激就死了,他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長大。孟母為了使兒子得到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遷居。孟軻大約在15歲的時候離開故鄉鄒,出門求學。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孟子大約在42歲以後開始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治國主張。他先後到過齊、魏、宋、魯等國,雖受尊敬,但終不為所用。公元前311年,孟子率領自己的弟子們離開齊國回到故鄉鄒,著書立說,寫出《孟子》七章。公元前289年,孟子在鄒病逝,終年83歲。

[影響力評述]

在儒學殿堂裏,有四位聖人,他們是孔子、孟子、顏回和曾參。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參則是《論語》的編纂者。後來孔孟顏曾四大家族聯宗,使用共同的輩分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段佳話。孟子比孔子師徒晚生一百多年,卻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必有其過人之處。孟子的經曆簡直就是他的祖師爺孔子的翻版,他周遊列國宣傳他的學說,卻從來沒有得到重視。他晚年收徒講學,著書立說,成就《孟子》七章,為後世效法。孔子的思想雖然偉大,但淩亂不成係統,儒家思想的係統化是在孟子的手上初步形成的。孟子發展和深化了孔子的思想,特別是在社會思想領域。孟子的著作也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他說過的好多話已成經典,成為我們語言的一部分。孟子的思想較之孔子,更有一種蓬勃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更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抱負。讀孟子的著作會給人以激勵,給人以思索,給人以豪氣。孟子的論述,在很大程度上構建了中國士大夫的人格。孟子獲得崇高的地位,是應該的。

我們對孟子的生平所知甚少,了解孟子的唯一途徑,就是讀他留下的文字。孟子用文字為自己留下了一座精神的豐碑。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孟子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他的智慧格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這些格言警句,我們都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追究它們的出處。可如果打開《孟子》一讀,馬上就有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原來這些話都是孟子說的呀!實際上孟子說過的很多話都可以成為格言警句,我們的老祖宗們在科舉考試的時候,是要以這些話為題來寫文章的。

在《孟子》中,孟子首先論述的就是義利之辨。孟子對問他是否有利於本國的梁惠王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在孟子心中,義是最高的價值之一,如果每一個人都重義輕利,天下必然太平。孟子甚至認為,一個人應當舍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是他的民本主義。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如果一個君王失去了起碼的德行,他就沒有資格成為君王。人民是國家的主體,這比後世將百姓看做皇帝的臣仆的思想要高尚得多。孟子認為,為君者最重要的是贏得人心,如果失去人心,他的統治也就該終結了: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