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詞不僅僅可以催出人的眼淚,還可以啟人深思。如他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詞中的許多名句,如“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采索身輕常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等等,曆來被人們激賞。
蘇軾亦是散文大家。他寫的《範增論》、《留侯論》、《賈誼論》等文,言之有據,論說精到,名言警句層出不窮。他在《留侯論》中寫道: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這段話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無論它的作用是積極還是消極,作為一種人生觀的表達,它的影響是巨大的。
蘇軾不僅散文寫得好,他的韻文同樣出色。他寫的前後《赤壁賦》,即使放到兩漢魏晉辭賦家的作品中間,也是佼佼者: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蘇軾的成就並不止於此,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書畫家。應當說,在本名單中,蘇軾是唯一人選的一位書法家,也是唯一人選的一位藝術家。雖然他並不主要是以書法家的身份入選的,但也可以作為中國藝術家的代表。蘇軾的書法在所謂的“宋四家”即“蘇黃米蔡”中列在首位。蘇軾早年的書法學習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中年後學習和推崇顏真卿的書法。他對書法亦有創新,宋代書法受蘇軾的影響巨大,他一改東晉的冷峻、唐代的謹嚴和五代的萎靡,形成了以抒發文人情性的自由率真書風。他對書法有自己的見解:“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蘇軾創造了一種新的握筆方式,即“偃臥手法”,這使得他的書法看起來豐腴飽滿,筆力遒勁。特別是他的《黃州寒食帖》被元朝書法家鮮於樞稱為繼王羲之《蘭亭集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評價最直截了當:“本朝善書,自當推第一。”清代書家錢灃說:“追東坡而不及,歸餔啜其醨糟,漱鬆風於齒牙,猶足賦遠遊而續離騷也。”
清代詞人王鵬運評價蘇軾:“蘇文忠之清雄,敻乎軼塵絕跡,令人無從步趨。蓋霄壤相懸,寧止才華而已!其性情,其學問,其襟抱,舉非恒流所能夢見。”後人將蘇文與韓愈的文章特點概括為“韓潮蘇海”,甚為傳神。蘇軾確實是一個無法學習的天才,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一個橫跨數個領域的天才。據說,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最欽慕的五個人是“荷馬、莎士比亞、李白、杜甫、蘇軾”,這個蘇格蘭人還是蠻有眼力的。蘇軾這樣的曠世奇才恐怕幾百年也出不了一個,因為在他死後直到現在,九百多年過去了,還沒有出現一個詩文書畫俱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