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我們這所全國名牌學府裏,一項名為“校園十佳”的評選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20位候選人的“玉照”與“豐功偉績”擺在教學樓旁邊的櫥窗裏,在路人目光中大出風頭,神氣活現,引起莘莘學子們的豔羨與向往。這就是“榜樣”的作用!
在該20位候選人當中,十幾位男士、幾位女士,無一例外地是係、校學生會幹部;中共黨員;平均學分在4.7以上;體育項目全部達標;遵守各種集體紀律與人際原則;也寫過一些不錯的“論文”或“社調報告”,等等。再深入分析一下:他們長得或斯斯文文或規規矩矩;家境大多在中上水平;從小紮實學習,從重點小學到重點中學到重點大學,一帆風順;沒有其他什麼獨特的打算與想法,等等。
這就是如今的“優秀”大學生們: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各方麵素質較為全麵,走著一條劃一、平靜的路子;沒有獨特的個性,沒有自己的創見,沒有另辟蹊徑的經曆。一個個很“優秀”,也很相似。他們被授以鋼琴、外語、書畫等技藝,卻無非是模仿前人,純乎技巧上的完善;寫作方麵,也隻是文字加工、意象營造,而乏人文、乏思考;學習方麵,也隻是與實用有關的專業教材,非專業、非教材、非考試性文字,則“千萬少看為妙”;作學術論文、實踐報告,無非按部就班,定選題、查材料、安排結構,論證別人的結論,卻哪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分析?看來,今天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越來越“發達”了。
再看看我們在公眾場合的打扮:男子一律西裝、領帶、皮鞋,隻不過西裝或藍色或黑色或灰色,皮鞋或國產或進。女子一律發髻、香水、項鏈、戒指、禮服、高跟鞋什麼的;偶爾見到與眾不同地留光頭、穿牛仔服者,卻正表明其內心的空虛與平庸。
於是我想起了過去在書上或博物館裏見到的中國古代兵馬俑形象。他們或坐或立,盔甲在身,長矛在手,怒目金剛,姿態端正,的確令人覺得英武、出色。可是,雖然每尊兵馬俑都很完美,他們之間又都仿佛毫無區別,千尊一式。我們今人不正像極了兵馬俑麼:規則、美觀,卻雷同,沒有生命力。
包括他們的所作所為、包括他們自身,乃至世上萬事萬物,有一種趨向不容忽視:徒求外表上整飭規範的“美”與“全”,而乏本質上卓爾不群的“新”與“特”。
我們不是反對全麵發展;然而,如果全麵發展得成了“兵馬俑”,舍獨特靈魂而空餘華美外表,豈不令人惋惜?說到底,這是一個重操作、輕人文的時代,莘莘學子的人生誤區,大多源於種種教育的結果。個性中自然有精華有糟粕,可是,為了更有利於自己事業成功和獲取名利,他們在剔除個性中的糟粕的同時,連其精華部分也給拋棄。寧可不要個性,隻要前程順利。那麼,他們永遠也成不了傑出人物,僅僅是一名平庸之材而已。比起“美”來,“真”才能壓倒一切!
“保護自我!”這必須成為我們青年學子的口號。否則,真要進入“新兵馬俑時代”(“先鋒詩人”總愛叫什麼“新×X主義”,此處不妨“依樣畫葫蘆”之),我們也快完了。